|
港股在上週五的交易日忽然發力,恒生指數一舉突破25,000點,最高至25,010點,收報24,954點,主要由中移動(0941.hk)帶動,該股突破90元,高見93.4元,不過,隨後恒指服務公司公布季度檢討結果,恒指及國指成分股維持不變,但卻出乎意料之外決定把成分股權重上限由15% 降低至10%,並在未來1年內分五輪下調,首輪於9月5日收市後生效。滙控(0005.hk)是唯一佔恒指權重超過10%的成分股,其權重將由現在的14.22%,逐步降至10%。
散戶投資者若在今次調整買什麼好?
筆者認為可以趁調整吸納內銀股。由於四大內銀的業績表現更具影響性,市場對內銀業績期望不高,若其後內銀股業績對辦,料可增添後市的上升動力。據瑞信預期,四大內銀的中期盈利,升幅介乎7%至13.5%。
而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利潤8,583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近14%;而銀行業資產質量壓力加大,第二季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餘額繼續「雙升」。
銀監會表示,銀行業 信用風險有所上升,但同時指出銀行業整體風險抵補能力較強,此意味不良貸款上升不會對銀行產生較大影響。截至第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6,944億元,較上季末增長483億元,這已是連續第11個季度呈回升態勢。
此外,據《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貨幣供應不會搞中國版QE〉的文章指,繼兩次定向降準後,有報道稱人行向國開行提供了1萬億元抵押補充貸款(PSL),與西方不同,中國沒有全面、大規模放水貨幣,只是對經濟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進行資金支持,下半年貨幣政策依然以穩健為主,同時定向放鬆。換言之,下半年內銀政策仍然是貨幣寬鬆局面。
內銀股選擇方面,仍以建行(0939.HK)與中國銀行(3988.HK)較為可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