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25日是中日爆發「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遼寧省民企集資3700萬元以1:1比例複製當年出戰的「致遠艦」。
25日早上北海艦隊在山東省威海劉公島舉行紀念活動,為當年死難士兵默哀。
中國官媒引述軍事專家指出,中國要建立以海軍為基本力量的強大海權,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能力,讓甲午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致遠艦」與日軍戰鬥5小時被日艦擊沉,同艦246人殉職。
這次複製「致遠艦」工程耗資近3700萬人民幣,據了解,所有經費由丹東當地多家企業與個人自發籌集。預計工程九月完工,被復建的「致遠艦」將成為甲午海戰博物館長年展品。
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北海艦隊25日早上在山東威海劉公島舉行水兵集體簽名宣誓、艦艇鳴笛、瞻仰憑吊等活動。
「悲劇不再重演」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中國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的文章,指甲午戰爭證明,能戰方能止戈,能戰方能言和,和平不是通過乞求而能夠得來的。如果不能自強自立,就會成為任人宰割的對象。富國強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文章指出,中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國家,中華民族的興衰和恥辱均與海洋緊密相連。近代中國因海而「傷」,曾是中華民族難忘之痛。
「當前,中國的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上。中國要建立以海軍為基本力量的強大海權,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能力,讓甲午戰爭的悲劇不再重演。」
文章又提及日本國內一些右翼分子時刻都在做著凖備,尋找著機會,期待著一場新的戰爭,再次戰勝中國,去掉半世紀以來二戰戰敗國的標籤;妄圖再次從中國獲得巨大利益,再次打亂中國的崛起進程。
另外,在《人民日報》「鐘聲」欄目亦發表了《以史為鑒 警鐘長鳴》文章,指120年前的甲午戰爭,是日本發動的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記憶中重重寫下了一個「敗」字,憤憤烙下了一個「恥」字,深深刻下了一個「警」字。
文章說,必須從歷史經驗中清醒認識到,和平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中國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在涉及核心利益問題上,必須敢於劃出紅線,亮出底線。
文章指出,當年甲午戰爭的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官員貪腐墮落所政。
反思甲午戰爭
早在今年3月,中共解放軍報系曾經刊出一系列文章反思甲午戰爭,又指出當年清兵敗於日本的原因之一,是當年的中國未能全面學習先進的西方科技和文明,進行徹底的軍事及政治和經濟改革。
中共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徐貴祥在3月《解放軍報》發表文章指出,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的54年間,日本的明治維新由上而下,從政治體制到經濟體制,實行了深刻的改革,成為大和民族的共同理想。
文章寫道:「在這54年間,我們的對手窺視著我們,在一條看不見的戰線上隱秘地角逐。開放與封閉,科學與迷信,學習與守舊,積極擴張的熱情和僥倖防禦的態度,幾乎構成了甲午戰爭勝敗的全部先決性條件。」
文章稱,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不是兵力差距的原因,也不是裝備差距的原因,甚至不是戰術技術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民族文化導致的民族精神的差異,是兩個民族的國家意識差異,也是兩個民族對先進文明的學習態度的差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