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方的应对与处置
此次越南暴动事件的由头是中海油的钻井平台981号在西沙钻探石油,并引发中越双方海上保安力量的对峙。中方凭借日渐强大的海上实力逐渐获得压倒性优势。在这一背景下,越南官方“急中生智”,采取了怂恿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并暗中操控和引导反华示威的做法,试图通过官办示威来制造舆论,凝聚国内政治支持,从而对中方施加压力。对于这种做法,中国人从来不陌生。它会得到什么后果,中国人也一清二楚。
越南的麻烦在于,其政权合法性近年来受到很大挑战。由于党内分权,派系间公开分歧和争斗,国会、国家主席、总书记与政府总理之间不断扯皮。例如,去年越南总理阮晋勇就因包庇国有造船厂的腐败而受到公开指责。另一方面,因为经济不景气,越南还曾在去年抓捕了越南南方最富有的银行家,将其财产悉数充公。在越南南方,民众对官方的不满日益增长。因此,越南政权在玩火时高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
然而造成这一恶劣后果的主要根源并不是其政权控制力的下降,而在于其南海博弈思路的错误。越南错误地认为通过将民族主义情绪引入南海议题,可以改变对南海博弈的议程设置。近年来越南屡次暴发此种反华示威,无不是官方授意下的民族主义宣示。中方对此一直不予正面驳斥和回应,越方则尝到了刀口舔血的快感,于是不断变本加厉。5·13暴乱不过是习惯性祭出此招的必然后果。
然而这样的盘算实在低劣,也实在愚蠢。因为越南方面没有完全看清南海问题的实质。南海本来就不是一个可以用“自古以来”的修辞加以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议题。对南海历史稍有所知都一清二楚,二战结束后,日本拱手让出了南海各岛礁控制权,法国人在接手后并没有实施多少实质性的控制举措。倒是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派出以太平号为首的舰队,宣示了主权,并拟就了著名的“十一段线”。这一宣示虽缺乏后继支撑,但仍然成为继承了中华民国国际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声索南海主权最关键的现实依据。实际上,南海周边各国都可以拿出一大堆“自古以来”,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各国都没有实质性控制南海各个岛礁和海域。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方都是自此以后才开始发力声索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存在。
中方在南海主权争议中一度开了个好头。1974年西沙之战,中国一举从当时的南越政权手中夺取了西沙群岛。然而之后因海上实力不济而乏力。二十年前的1994年4月16日,在越南武装船只的威逼下,中国派出的实验2号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被迫停止了在南沙群岛万安滩的石油勘探作业,并于当日撤离,中断了1992年签署的中美石油合作开发合同。此后就是中国在南海失去的二十年。
当前中国在南海的五千多口油气井中并不拥有任何一口,处境不佳。但中方在最近五年显然开始发力,强化对南海主权的声索。我们大规模动用了许多资源和手段。例如,中国在去年通过外交恫吓和对中印边境施压,成功阻退了印度方面试图与越南联手开发南海石油的企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方取得了主动权,因为越南似还可以借力菲律宾、美国、俄国等周边国家和侧翼大国来遏制中国。
尽管我们声索南海主权时,也会引用一些“自古以来”的民族主义修辞,但我们很清楚,这种修辞在真实的主权博弈中并没有多少说服力,而且可能反过来给对手、利益关联方和旁观者留下民族沙文主义的恶劣印象,反而授人以柄。因此,我们在南海问题上主动控制了国内的民族主义议题,明智地保持了地缘政治利益议题的相对单纯性。在此次越南暴乱事件中,我们有意识地控制了国内媒体的报道。其用意就在于弱化可能激化的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这显然是非常现实主义的理性选择。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任何有力的措施反制越南,更不意味着中方没有长远的策略打算。自从西沙钻井平台对峙事件升级,中方一直保持了强大的海上压力。5月13日的事件则给了我们求之不得的机会,使海上压力可以有效转化为更全面的外交压力。越南在西沙陷于被动之后,因为失策而使自己在外交上也陷入被动,并且有可能被中方扩大为全方位阻击越南南海战略行动的局面。
这一局面就是首先孤立越南,使其无法得到侧翼大国的实质性支持。这一点由于乌克兰局势的恶化和持续,而机会乍现。现在俄国由于陷入了与西方的新一轮对抗和国内经济衰退,不得不求助于中国。其在南海方向上援引越南制衡中国的企图将不得不大打折扣。正是因为俄国在去年没能在南海问题上作出实质性动作,越南在今年取消了部分与俄方的军事订单。普京出席亚信峰会,向中方抛出能源、军购、投资和外交大单,已经表明,俄方不可能为了越南而牺牲与中国的大国关系。
美国方面也不可能实质性力挺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尽管叫嚷得厉害,但也不敢与中方作正面冲突。何况,美国也有其可以依赖且值得信任的东南亚-澳洲的地缘战略盟友。选择一个有实力而且不会奉行短视的机会主义路线的澳大利亚,无论如何也优于选择越南。美国不可能寻找越南这样的国家作为盟友。因为大国不能为了维系一个反对最危险的对手的小盟友,而置自身的危险于不顾。中美军方高层人物近期的互访表明,双方都不想摊牌,这是底线。越南人再笨,也应该能看懂。
越南政治精英的智力倒退
反观越南,近期打了鸡血似的“逢中必反”,却无视鸡血并不能弥补自身的弱点。越南有四大弱点:
其一,体量太小,实力太弱,无法转化为有效权势。其欲图通过建立印度支那联邦,以谋求更大实力与体量的努力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被彻底粉碎。体量过小还导致越南难以模仿中国,通过充分发挥其广袤疆域内的多样性,来多层次地发展经济、扩大分工,在各个价值链上积累生产力和财富,从而迅速提升整体实力。越南甚至从来没有像上海这样的数十年前就相当国际化的城市,也没有像温州、义乌这样的新兴工商业中心城市。二十余年的“革新开放”还远没有使越南的国力足够支撑其战略愿望。
其二,越南地处东南亚,而那里并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拥有足以与中国相抗衡的体量与实力。
其三,愿意染指东南亚事务的大国都是距离遥远的侧翼大国,依据其利益和实力,对东南亚的策略打算必然是高度工具性的。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东南亚是遏制中国的工具和地域,却绝不是值得拼力搏杀的战场。越南就处于这些大国的政策边际上。越南政权在1975年的胜利和1979年的失败,都源于美国和苏联各自在政策边际上放弃了它,任由中国发挥。
其四,在上述限制条件下,越南的地缘处境注定了尴尬——离中国太近,而其他大国又太远。
遗憾的是,越南的政治精英并未认真审视过上述不可回避的限制条件。他们最先是被越战的侥幸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模糊了这样的事实——没有中苏两大国的鼎力支持,它连侥幸取胜的机会都没有。结果,统一战争后越共的地缘政治谋略水准出现了惊人的倒退。它迅速放弃了胡志明时代的灵活性和平衡中苏的外交策略,不再把大国间关系作为外交决策的约束条件,却不明智地向苏联“一边倒”。然而它忘记了,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其体量即便“一边倒”也能保持相当程度的自主性;而夹在大国间的越南,无此资本。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挫折,并未使越方站到战略高度反思其地缘地位。相反,它近乎顽固地延续且提升了南越政权对南海的诉求。而由于前述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结构未曾根本性改变,所以,这样的诉求不可欲。
当然应该说,自1970年代起越南利用中国军事层面的困难,以及奉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目标而暂时留出的南海真空,攫取了相当一部分利益。从投机角度看,它是成功的。但现在越南将投机当做了主义,以为可以一直投机下去。它忽略了中国权势的扩展。而这源于越南政府对其在地缘政治处境中的结构性缺陷缺乏清醒的认识(或许不愿意清醒),从而施行外交投机主义。
外交投机主义遮蔽了越南政治精英的理性。他们无法认识到,当中国权势昂然升腾之际,中国在南海主权博弈中根本无需求助于民族主义话语和激情。越南诉诸民族主义狂热,则恰恰是其弱国地位的必然表现。
中方显然对越南的投机主义策略路线洞若观火。中方在5·13暴乱后以威而不怒的方式对越南实施恫吓和反制,但所有这些措施都仅仅到部长级别。这明显表示,中方为挽回中越关系留了后手和余地。这样,中方将为此后打理中越关系时积累了更多的牌,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我们完全可以把此次事件中中方的做法视为对1994年万安滩事件的一个历史性的回应。我们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在乌克兰事态持续恶化的局面下,我国智囊团和中央高层当然有意最大化当中的战略红利,动用除战争以外的各种手段让越南在西沙遭遇其万安滩式的失败。这时候拉老毛子一把,虽吃相难看些,但谋国之大利,岂可图虚名而损实利?至于普京表面上给不给脸,根本无所谓。公知范儿才会在意这个。国际游戏根本不是他们意淫的那种玩法。
实际上越南还有选择的充分余地。只要他们明白,当年中国在南海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是基于对自身实力的严肃考量后进行的妥协。这实际上不是一种挑战,而是双方合作的机会。你不能指望邻居永远衰落,你可以永远使用邻居的花园。而当一个逐渐崛起的邻居愿意与你这个不速之客分享花园的部分利益,难道不应该迅速与之达成合作?你还等什么,等他茁壮后用强力把你驱走吗?当然,越南也可以趁邻居足够强大之前多捞一笔,就像菲律宾一样干傻事。但这不过是更加露骨的机会主义和短视,只会招致报复!
好在目前这个邻居相当克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以和平协商解决中缅边境问题为开端,主要采取的是在不排除必要武力反制的前提下,通过订立边界条约化解疆域主权分歧和争端。中方已经照此方式解决了中俄、中哈、中吉、中塔、中蒙、中越(陆上)等重要而敏感的边界问题。必须着重指出的是,中方在勘定边界过程中所做的让步,大多基于务实外交和长远目标的考量。这种前瞻性视野,其实质是以若干眼前利益换取未来的机会。这当然是那帮叫骂当今中国“丧权辱国”的国民党遗老遗少无法理解的。
一俟陆上边界清晰,中方便不再在这些地方提出任何越出疆界的主权要求。相比之下,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正是中国拓展海上主权的时期;而海上边界恰恰是中国一直未曾与邻国明晰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主权争议,顺理成章。并不是有了争议,中方就统统不对。要害在于中方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和管理这些边界主权分歧与争端。显然中方采取的是非战争政策,而且极力将此类争议限制在高度可控的范围内。即便中日争端,中方也随时谋求与美方的对话和沟通,力图保证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军事互信。
在此背景下,越南如果还执意在面对中国时采取对抗政策,就只能不断失分。对越南这枚地缘棋子,苏联俄国不敢要,美国不会接盘,印度没法力挺,日本只能同情。越南一旦敌视中国,便只能是孤家寡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