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國軍事歷史學家漢斯伯格教授日前就中日釣魚島戰爭前景等問題表示,中國一味的韜光養晦政策是導致自己喪失主動權的關鍵因素;
戰爭可以使中國加強民族凝聚力,戰後恢復也能為中國經濟提供強大動力;
所以中國應該以攻代守,比如在爭議島嶼附近填海突破島礁「無主權」的法律局限,誰敢來靠近就打誰;
核武器可保證中國永遠不會輸掉戰爭,而13億人口則是中國終究能取勝的最大優勢。
中國軍事學者不但與西方軍事教育脫節,而且也與中國老一輩軍事家思想脫節,其中最明顯一點就是缺少必勝精神,顧忌太多、自己嚇唬自己。如今中國學者們在思考國際力量對比時常犯一個錯誤,就是沒有學會從對手的角度看問題,一味強調自身的弱點而畏懼對抗,這本身就中了對手的訛詐之策。
就保衛釣魚島戰略而言,中國人並沒有看清美日對中國的恐懼,處處強調韜晦,這才導致喪失戰略主動權。
中國要奪回主動權,首先應當瞭解對手的戰略意圖,然後評估對方的戰鬥意志與方式,再評估敵我實力對比,最後才能制定戰略戰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用來為政治服務。即便戰爭爆發,也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只不過這是打仗的政治、以劍代筆的政治。
德國專家眼中的美國意圖
美英兩國在二戰中就建立了所謂「圍堵歐亞大陸」的戰略同盟,那時對手是德國。德國與蘇聯交火讓英美趁機攻入,最終德國失敗。戰後的假想敵包括俄中這兩個潛在超級大國,一旦其中一個大國與另一個大國開戰,美國就將選其中一個聯合制服另一個,從而用最低成本掌控兩個超級大國。
美國對於俄中的經濟、軍事戰略圍堵計劃依然有效,但其中外部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有些不知所措。該戰略的弱點有兩個:
一是伊斯蘭國家的崛起造成東西方文化衝突升級,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是歐盟、俄、中相互依賴加強,美、英、日聯合向心力減弱。美國十分擔心俄中會因動亂而走向伊斯蘭式極端主義,故並不敢相逼太甚,而且會繼續制約日韓的軍事冒險。
很大程度上,美國不敢真正觸動中國的霍姆斯海峽與馬六甲海峽生命線,擔心中國背水一戰造成美日韓戰線徹底被毀。
美國從中國歷史中得出一個結論:每次中國打仗就會促進民族大團結,同時解決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中央集權相應大大加強。相比之下,美日韓這些民主國家主動發動戰爭將極大的激怒國民。
因此,通過繼續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是對美國有利的。
中國保衛釣魚島時不必擔心美國真正介入,但可以選擇適當時機給美國面子令其出來調停。
從經濟學角度講,戰爭恢復能力比打贏戰爭本身更重要,德國與日本就是這樣崛起的,而那些沒有參戰的南美洲國家,一個都沒崛起,因為他們被既得利益集團拖住了。
一些中國現代軍事著作像《超限戰》之類的作品都缺少軍事戰略思想,太過拘泥於技術層面,顯然受到了西方武器制勝論影響。就目前美俄中平衡的格局看,中國相對最強的戰爭要素就是武器,尤其是核武器,這就是不怕打輸的底牌,讓對手們明白無論戰爭如何發展中國都不會輸,更不會割地賠款。中國最弱的是缺少實戰經驗和軍事訓練思想,在常規武器系統中缺少某些關鍵技術,但這些都可以通過實踐迅速取得。
因為中國對這些方面過多的顧忌,因此南海各國對中國不斷訛詐。如越南每次向中國要錢之前必定先在南海製造事端、強化姿態,而後從中國把錢拿走,這和匈奴人逼迫古代中國提供物資錢糧有何區別?菲律賓也在試圖用同樣的方式從中國撈到好處。其實,今後在釣魚島和南海更多出現的對抗是「冷對抗」,也就是艦艇相互衝撞,這屬於心理戰範疇。
日本人正在對中國實施心理戰,他們通過媒體與巡邏強化一個假象,那就是「日本對於釣魚島掌握實際控制權」。「我倒想問問日本人在那茫茫大海上憑什麼實際控制了釣魚島?難道中國船去和日本船去有不同嗎?難道日本建立了島上防禦嗎?
日本人使用心理戰術的原因是他們認定中國人是農耕民族,農耕民族往往誤用陸地劃界的思維劃分海洋,讓中國人心理上接受日本的戰略主動權。」
美日韓目前依然保持著整體防禦的態勢,但不排除局部戰爭。中國應當明確相應的戰略戰術,必須改變農耕民族戰略思維,必須首先「變被動為主動」、以攻為守,掌握主動出擊權。
比如,在釣魚島與黃巖島一帶海域用數條萬噸巨輪裝滿石頭進行布點式「擱淺」,製造實際「海上碉堡群」,突破島礁「無主權」的法律局限,誰敢來靠近就打誰,變「侵犯」為「被侵犯」,掌握捍衛主權的主動權。
從整體戰略而言,就像「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德國因一戰後赤貧而奮發崛起;蘇聯二戰後因損失巨大而崛起;中國朝鮮戰爭後因打平美國而自信大增。這讓美國人形成了一個「不求打勝,但求安全撤軍」的政治心態。如今美國軍事經濟實力已經快速衰落,國內貧富矛盾加深,求撤多於求進,所謂「重返亞太」無非是給自己找台階下。
日本債務深重、韓國懼怕朝鮮、越南經濟依賴中國、菲律賓是變相的美國殖民地、印度陷於民族與社會危機,中國是相對形勢最好的亞洲國家,而且仍在上升之中,沒有必要懼怕他們。
美國越是打壓中國就越促使中國的冷戰思維加劇,這對美國非常可怕。中國最可怕的就是畏懼本身,沒有聽說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害怕失去朋友的,中國人民與中國人民就是最牢靠的盟友,比北約加上華約國家人口更多。只要有「以戰止戰」的決心,沒有那個國家敢得罪中國,誰也不敢與永遠無法消滅的中國人戰鬥到底。
與德國二戰侵略別國不同,中國保衛釣魚島是站在正義一邊的。保衛釣魚島是中華民族的永久責任,讓日本人明白,中國人拖一百年一千年也不會讓步,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後勝利,絕不能因為一個戰役得失而放棄國土,看看到底害怕戰爭的是美日,還是中國。
在保釣問題上中國打壓日本有三個戰略意義:一是殺雞儆猴,打壓**親日派;二是讓日本人明白走向滅亡的命運正加速來到,不要指望保留任何侵略戰利品;三是瓦解日美島鏈,把包圍者包圍起來,突破封鎖進入太平洋和印度洋。釣魚島就是突破口,中國必須徹底改變只防禦不進攻的戰略。
中國人曾經修建了萬里長城,結果把自己給封堵起來了,如今是美國日本搞島鏈,他們其實犯了同樣的戰略錯誤。中國要趕在人口過度老化之前實現這些戰略目標,否則就會被「文明病」徹底弱化,如同日本人那樣老化衰弱下去。
未來國際軍事實力將不再是軍力的較量,而是國家持久戰能力、國民精神力量的對比。阿富汗與古巴就是例子,小國未必就代表失敗、弱國未必就是求和者。一個偉大的民族要在鬥爭中學會成長,而不能永遠指望別人不侵犯自己來求得穩定。美國有句諺語講道:讓鹿群強壯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狼群與它們住在同一個草原。
漢斯伯格教授著有《在地獄裡戰鬥》等歷史著作,如今已經退休,但依然密切關注國際軍事事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