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31|回覆: 0

[其他] 转载---铁路见证中英地位逆转

[複製鏈接]
簽到
956

433

主題

568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發表於 2013-12-17 12:0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的高铁和核能打入英国市场,证明了中国扭转中国制造低端形象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新一代高铁、核能进入老牌资本主义英国,对中国而言更多了一层深意,鸦片战争后的160多年里,被工业革命造就的后起之秀打的“体无完肤”的中国都在梦想重回巅峰荣耀,从自己的第一条铁路英国造到英国第一条高铁中国造,铁路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还见证了一段凤凰涅槃式传奇,对中英两国,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12月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结束了访华行程,带着中国的订单返回了英国。此行两个潜在超级大订单颇为吸引眼球:与HS2高铁项目可能高达500亿英镑的投资、中国国企将参与英国核电站的建设等潜在超级大单相比,包括捷豹路虎签署的45亿英镑合约、价值超过1.2亿英镑的一揽子医疗保健协议以及英超联赛与中超合作项目总价值共计45亿英镑等项目甚至都“不值一提”。

但与订单一起的是英国人的不舒服,更有英国媒体认为卡梅伦是通过谦卑讨中国的资助。英国《独立报》更是将这种失落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英国虽然和鸦片战争前夕一样看重中国的巨大市场,但用武力让商人把珠江入海口变成鸦片贸易枢纽“已绝无可能”。英国《每日电讯报》更是直接表示:我们在拿中国和沙特的钱,但我们是不是丢掉了灵魂?英国正在变得为了融资和发展经济而丢弃崇高的精神。很显然,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八国联军的带头国,依然无法接受中国迅速崛起的事实。中国高铁技术首次打入欧洲市场,意味着英国正在逐步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壁垒,并以此换取中国的更多经济支持。

虽然英国人的不舒服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痛楚不可同日而语,但中国人用英国人曾经统治大半个地球的工业方式实现地位回归已是不争的事实。曾经因工业革命国家的崛起而被打的一败涂地、遭受屈辱的中国,165年后的如今,在代表产业领域最尖端的高端制造业开始占领英国市场,让中国的高速列车即将开进蒸汽机的老家,中英贸易结构的变化背后,代表的是国力的演变。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全球化历史阶段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中心。然而中国的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切实的在中国自身得到了印证: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铁路、轮船、汽车以及电报电话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加迅速方便,重农抑商的世界格局被打破,造就了英国的“日不落帝国”神话。与此同时,固步自封的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落千丈,连日常生活需要的火柴、铁钉都依赖进口,处处被动挨打,最终圆明园成为了中国屈辱的见证。

中国的政治革命起源于辛亥革命,而中国真正的经济革命起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时间里,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从世界第十跃居世界第二。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工业制造业经历了从被称为“衬衫换飞机”的简单加工到“高铁换大米”的高端装备制造的转变,在脱去了一个又一个的帽子之后,回归的希望日益清晰。

与中国崛起相对应的是老牌帝国英国的没落。英国曾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传统的制造业大国。但是曾经的帝国荣耀在统治力被瓦解后,工业也被后起之秀纷纷赶超,缺乏创新击溃了英国的制造业,英国开始变卖汽车厂、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等百年老字号,国际地位迅速下滑。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全球霸主,下滑至2012年经济总量全球第六位。 如果说英国被美国超越时可以用源于一统的“英美联盟”作为英国人的情感维系、被欧洲的小伙伴超越后还有体制认同感维系的话,但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则足以让英国不得不忘却那曾经的帝国荣耀。

卡梅伦此次访华之所以能够签得大单,原因在于卡梅伦访华契合了中国外贸的西进战略,符合中国在国际外交上所倡导的“双赢”理念。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帝国的英国,虽然国际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江河日下,但是依然具有打破传统“新旧世界对立”思想的标杆性意义,无论对中国经济上还是外交上的走出去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升中国的国际渗透力,推动国际关系重构,正是中国基于商业和政治角度的双重考量。英国为换取中国的经济支持,也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高端装备制造业打破西方壁垒和偏见的机会。

不得不说的是,卡梅伦此行能够获得如此大单,背后承受的也不仅仅是国民情感上的不适应,更可能面临进一步的反对,这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参与英国核电建设这一协议上。福岛事件发生之后,整个欧洲可谓是谈核色变,欧洲各国暂停核电站建设工作,全国范围内排除核电站的安全,“核电热”在西方世界急速降至冰点,而英国此时逆流而上将承受巨大的安全质疑压力,而中国因素则进一步增加了英国政府的压力,核神经向来敏感的美国也可能向卡梅伦施压。

但国际关系就是这样,利益是主导力量。在欧美经济深陷泥潭的情况下,英国寄希望于中国的拉一把,但中国并未如此急切:虽然英国在中国的西进战略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唯一的桥头堡,可以说形象大于实质。推动中国高铁和核电入围英国项目,仅是中国战略布局的一个点,是开放欧洲市场众多钥匙中的一把,远没有中国-中东欧高铁、中国-东南亚高铁等的战略重要。

对于中国外贸而言,高铁走出国门具有非同小可的影响。多年以来中国的出口结构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品为主,以至于留下了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说法,此番高铁出口也让评论认为,中国外贸从“衬衫换飞机”到“高铁换牛肉”,高铁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展现出了新时代中国制造业从过去简单人人工制造向脑力“智造”的转移。

目前西方仍有很多国家难以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此番卡梅伦不顾国内的反对和其他西方领导人的不满,与中国打造密切的经济关系,帮助中国拆除在欧洲遇到的贸易壁垒。是在下一个巨大的赌注,认为相信英国对华贸易的发展能过带给英国巨大利益。卡梅伦并非是第一个下注者,也不会成为最后一个下注者,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中国变化所带来的利益后,相信会有更多的国家会对中国敞开大门。


So let's see if this will be true or not.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3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