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874|回覆: 2

[貨幣外匯] [羅家聰一名經人] 制度學術是依據 耶倫上台照收水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14 23:5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聯儲局將由耶倫接掌主席,坊間焦點都在她有幾鴿派,會否QE無限、加息無期。不是說這些焦點有什麼不妥,畢竟值得關注,但若只着眼於揣摩主席一人的政策口味,則未免低估了一眾教授們看事的眼光及處事的手法,亦無視了百年聯儲局的運作機制。

有非正規的點算顯示,耶倫對前景的判斷較其他委員準確。只要重溫耶倫的演辭,就知她在論前景時經常引用FRB/US模型的預測。與其說耶倫很準,不如歸功於模型。這模型不是耶倫的,而是迄今為止整個聯儲局預測前景的基礎。建議大家上網看看: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pubs/feds/1996/199642/199642pap.pdf

http://www.petertulip.com/FRBUS_equation_documentation.pdf

毋須細讀,只消快覽,即見教授們看世界與普通人看是兩回事。只要到大學逛逛,感受一下學術氣氛,就知教授們滿腦子是學術,開口埋口所講的都是這些深奧的學問;香港如是,美國只會更甚。聯儲局雲集一級教授(縱非頂級),不難想像其討論模式。須知退市乃政策方向轉變,動輒維持數月、數季甚至數年,故必經過深思熟慮才定。

當局數月前已展望到可以退市的前景,請君看看那複雜模型:一、兩個數據在一、兩次的表現真能改變到整個前景的判斷嗎?這樣說的,恐怕對學術預測是零認知的了。無疑在實際操作上,開始收水也要找對時機;當上月時,下任聯儲局主席人選未明之際,加上政府關門、債務上限在即,稍延收水不奇,但這與前景展望乃至政策理念無關。

兩派已互相取長補短

縱然對前景的判斷不能機械化地純靠模型(science)而更看委員的學術造詣(art),但委員們的學派分別是否真如坊間所分的鷹、鴿般大?看來不是。傳統的鷹、鴿之分,很大程度建基於古典與凱派之別,前者看長線、信無形之手,根本不認為須調節政策;後者則看短線、信有形之手,主張反周期,予人鴿之印象。Charles Plosser是聯儲局少數「非凱派」,已被世人標籤為鷹派,但其學術觀真與其餘多數的新凱派有天淵之別嗎?

古典派經過1930年代的「巨大挫折」、舊凱派經過1970年代的「沉重打擊」後,近二十年來,兩派其實已互向對方取長補短,新古典的不會否定短線上周期政策的效果,新凱派亦不忽視長線上貨幣中性的事實。兩派對世界的理解,可從其模型見到學術觀:大家都以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囊括所有環節得全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上述連結檔裏的大堆方程,正是將這類「大模型」求解並線性化(linearise)後而得。

無論新古典還是新凱派,不單只整體輪廓愈趨相近,即使求解後所得的引伸含義(implications)也趨類似。在最簡單的模型框架下,其實兩派都可推算出菲臘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敝欄已曾多次介紹。然而只要看看公式,即見兩派所得是何其相似:【算式圖1】



π為通脹,(y-y)為產出缺口,α,β為正的常數

見到嗎,貨幣政策要是針對真正通脹,其實要參考的數據就是通脹展望(第一項)及產出缺口(第二項)。奧勤定律(Okun's law)指失業率與產出缺口成線性反比關係,據Abel and Bernanke(即現任聯儲局主席)入門教科書的寫法,y1-y=-c(ut-u),當中u為自然失業率,而從聯儲局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所預測的長遠失業率為5.2%至6.0%看,這大概就是當局所相信的u值。再將上限取±0.5%誤差,連誤差的上限就是6.5%了。

將奧勤定律融入上述兩條菲臘普斯曲線,並以新正數a=-cα,b=-cβ取代,得:【附圖2】



須知這兩曲線是在各界(household, firm, bank, government, ……)均作最佳(optimal)選擇下所得的描述。央行的政策直接影響通脹(即等式左方;事實上不少簡化版模型均假設央行的政策是直接設定通脹),要符合最佳結果,很自然要考慮通脹預期及失業率(即等式右方)。將之寫成利率政策,即將方程左方換上政策利率,就是彈性通脹目標(flexible inflation targeting)。由此所見,所謂鷹派、鴿派分野,算式看來有幾大呢?

技術差異非理念分歧

說耶倫較側重於就業多於通脹,縱從言論可以得此結論,但卻未必符合學術原則。側重就業程度,在上述算式相當於a,b值的大小,但這是從客觀環境歸納的模型參數,非由央行控制。若人為選擇一組不符最佳結果的參數作政策權重,這便不是最佳政策。既然耶倫對前景的準確判斷基於模型,學術上她無理由不依此根據而決定政策。固然,不同教授會用稍異版本的模型從而得出稍異的參數,故收水主張有早有遲、有急有緩。但這算是鷹、鴿之分嗎?技術上的差異而非理念上的分歧,顯然不能說成派系之別。

坊間的人云亦云說法,會誤導讀者以為鷹派只會收水、鴿派只會放水。大錯特錯。因應客觀環境的政策轉變,跟政策觀轉變是兩回事。貝南奇上任時還「延續格老政策」加息三次。他早被視為鴿派,但記憶中無人以此推斷他上任後即停止加息。反過來說,見其甫上任即連加三次,亦無人會說他是鷹派。好比面對金融海嘯,就算是伏爾克坐埋位,或也會減息至零,難道又說他是鴿派?如斯說實在太膚淺了。明白嗎,政策不同政策觀。只有過了若干年,見到貝南奇真的長期零息兼量寬,我們才能確證其政策觀屬鴿派。

目前耶倫未上台,說其鴿過貝南奇,純屬揣測,是空口講白話。二人都屬新凱派,起碼貝南奇遠早於耶倫大力提倡量寬新政,單憑這點,已難論誰比誰鴿。「鴿過貝老」可能是坊間捉耶倫字蝨的結果。譬如她在最近一次今年4月的演說中如是說:「With unemployment so far from its longer-run normal level, I believe progress on reducing unemployment should take center stage for the FOMC, even if maintaining that progress might result in inflation slightly and temporarily exceeding 2 percent.」鴿說大概由來如此。

不過,這段文字之前如是寫:「the current rate of unemployment, at 7.7 percent, is far above the 5.2 to 6 percent range in the statement and is expected to decline only gradually. Inf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has been running at or below 2 percent and is expected to remain at similar levels for several years. In this circumstance, both legs of the dual mandate call for a highly accommodative monetary policy.」細讀這段「上文」,之前的「下理」信必改觀。既然失業率高通脹低,坐埋位按本子辦事的做法就是繼續寬鬆。難道這也算是鴿說?

再之前一句這樣指:「As the statement also made clear, economic developments may caus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to temporarily move away from the objectives, and the Committee will use a balanced approach to return both, over time, to the longer-run goals.」很清楚了,難道側重就業也是「balanced approach」?這三堆話都是來自耶倫最近一次關於貨幣政策的演說,三堆話均來自同一段落。分析界、媒體界有無瞪大眼睛看清楚?無。媒體趕新聞斷章取義情有可原,但我們寫大大版評論的,則絕不可以如斯馬虎。

耶倫跑出,坊間指她將減慢甚至叫停之前吹好的收水行動。貝、耶二人一正一副,難道過去數月的「收水說」他們無份講?難道貝南奇是被會內鷹派逼說今年開始收水、明年中「收哂」?未至於這樣黑暗吧?看來是伯、耶二人主導這場收水說的機會較大。果真如此,收水說是耶倫有份主導的,現在緣何她要打倒昨日的我呢?實在教人費解。最新發布的例會紀錄顯示,聯儲局重申年內開始收水、明年中「收哂」仍是委員會共識。從較長期的十年、三十年債息自前晚起回升所見,收水會「技術性延遲」,但勢在必行。

那末耶倫上任後會有何變化?短期內應無大變化。回顧歷次換主席下的政策利率,均是延續前朝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這敏感環節,一貫傳統是穩定壓倒一切【圖1】。反觀像我們換行政長官般,每換一次均將前朝徹底推倒重來,在當今世上是很罕見的。講開香港,筆鋒一轉,大家又是否知道耶倫曾到過本港,更寫過本港樓市(見參考)?

其實這是她於2009年11月中到港一遊後所寫的。你可說她有「先見之明」,早在2009年本港樓價急升之初已問有否另一泡沫(another bubble)【圖2】。耶倫說法有趣,她一早明言量寬資金會大量湧港。現在收水在前,期望她再到港一遊,點評資金流向。

另一「先見之明」是關於大陸:她指私人消費雖見增長,但佔比卻見減少【圖3】。這點雖然路人皆見,但觀大陸近年以此為改革重心,又一次見她掌握問題重心的能力。

對於奧巴馬無可奈何選擇耶倫,市場早已有所預料。早前外界一窩蜂轉買薩默斯,在下未有加嘴分析,反而將之前印了整個下午的耶倫文章慢慢咀嚼。緣何有此信心?

中國人做分析,有時有盲點的。奴性重、慣於揣摩上意,是今次買冷馬輸的主因。美國自立國以來,全民信念是制度。正因不信任何一人而信制度,有此自我修正機制,美國迄今未見大錯。

很明顯,耶倫在貨幣政策上有豐富經驗,薩默斯則是一張白紙。三百經濟學家一致聯署推薦耶倫,在下份屬行內,雖僅一名經人而非學家亦毫不意外。正因美國有制度,在一眾倒薩聲下,買其贏出甚有「中國式思維」,以為長官意志必勝。而事實上,在美國並不如此。制度保障了適合的人當選,最起碼篩走了不適合者。

制度化可減人治色彩

美國人信制度,政策基於學術。制度、學術是做決定的基礎,美國就是信任這些;反觀我們,無制度的,不拜學術,以己度人,容易看錯。譬如開首問及換人有何影響,有此一問就是以自己的眼光──人治,來秤別人。其實近年聯儲局搞透明化、通脹目標,目的是讓世人睇通睇透政策過程,令政客難施壓,由透明化(transparency)帶出獨立性(independence),而只有具獨立性才會有公信力(credibility),又只要有人相信央行,央行以幾近零成本印出來的銀紙才會值錢。透明化、制度化下,人治色彩必將淡化。

但要透明,政策過程人人皆見,那便必須要有基礎;而學術,是唯一公認的基礎。這解釋了為何要這麼費神去讀艱深的貨幣政策理論,因為,人家已很學術、制度化。

近期頻頻脫稿,首先要道個歉。放假固然是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敝部門大裝修、在下換電腦(裝機搞了兩日,算快),再是家人有的染病、有的入院,過去兩周較忙。下周有假期及公務關係,同事劉振業代一次。應承大家,日後可能的話盡量避免失約。

參考:Janet L. Yellen (2010), "Hong Kong and China and the Global Recession," FRBSF Economic Letter 2010-04, February 8.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環球金融市場部



■耶倫將成為首位聯儲局女主席,短期內政策應無大變化。 (彭博圖片)



0

主題

745

回帖

290

積分

中級會員

積分
290
發表於 2013-10-15 10: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vincen_k #1 的帖子

耶倫巳經收晒水。



SORRY,爛 GAG 一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418

主題

1萬

回帖

6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64875

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百萬富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友誼大使」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3-10-15 21:28:05 | 顯示全部樓層
幾中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3 23: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