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7日,周五。唔聲唔聲,又到weekend。這個周末,精采的你、寂寞的你,會不會相遇於茫茫人海、邂逅於國金商場?
昨晚,老畢邊聽音樂邊漫遊網絡,「新聞點評」欄主高天佑發來電郵,打開一看,原來是出自《華爾街日報》中國財富與奢侈品編輯顧蔚手筆的近作,談的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IFC)商場的營運秘訣。
許多人都知道,像IFC這種地標式購物中心,位置優越檔次不凡,大有條件跟租客討價還價,在收取固定租金與分享租客生意額兩個選項中,包括新鴻基地產在內的商場業主,可以取較高的那個。
進可攻退可守
換句話說,落戶IFC的品牌每方呎店面銷售愈高,商場業主按一定百分比徵收的場地使用費便愈可觀,金額一旦超越雙方協議的固定租金水平,業主將毫不猶豫地棄後者取前者,以求在租戶的業務增長中分一杯羹。
去年,本港零售額整體增幅約一成,預計國金中心商場今年租金收入增長率將雙倍於此,跟預料介乎18%至22%的IFC租戶整體銷售增長看齊。
這個簡單對比顯示,IFC租戶的銷售增長勝於香港整體零售業(假設今年增幅維持於去年約一成的水平)。國金商場受惠於分享商戶生意額的架構,租金收入水漲船高,合理之至。然而,一旦遇上市道不景業務萎縮,業主有權選擇跟租客的銷售表現「脫鈎」,轉為收取固定租金。
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彈性,確保業主立於不敗之餘,還增強了商場管理公司汰弱留強的誘因,不斷騰出空間引入能令業主在銷售提成中獲益更多的品牌。在鐘擺的另一端,租客若想繼續於國金佔一席之地,必須設法吸引人流提高銷售,否則便有給對手「擠掉」的可能。
顧蔚在文內提及的一些數據非常有趣,當中兩項尤具啟發性:①本地咖啡連鎖店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2011年底從IFC撤退,騰出來的位置,由新加坡高端茶飲及甜點店TWG Tea Co.租用。數據顯示,TWG銷售額相當於舊租客太平洋咖啡三至四倍。汰弱留強,於此可見。
50大「索女」品牌
②今年初才踏足香江的美國著名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位於IFC的門店面積只有1500方呎,但銷售額竟達隔壁手袋名店Coach(6388)兩倍以上。這等於說,這個只賣內衣褲、香薰等「小東西」的品牌,每方呎店面銷售額非常強勁,對一心跟租客「共富貴」的商場業主而言,維多利亞的秘密當然是IFC極力拉攏的對象。
千禧代吸金王
顧蔚的文章,令老畢想到一件值得零售業和投資者密切留意的事。話說投行高盛最近夥拍美國時裝雜誌Teen Vogue,炮製了一個取名Teen Vogue-Goldman Sachs Brand Affinity Index的指數,根據品牌知名度(brand awareness)、好感度(favorability)和口碑(word of mouth)三項指標的綜合評分,得出最受1980至2000年出生美國女性歡迎的50大品牌。
該項指數引起老畢注意的地方有二:①傳統名牌對這個年齡組別女性的吸引力僅屬一般。比方說,D&G在50大中敬陪末座;Prada(1913)位列48;Gucci 46;Burberry 39。強如LV和Chanel,俱未能躋身10大,分別只位列15和14。曾在美國大行其道的Guess和Kate Spade,分別只排行49和40,風頭大不如前。
②殺入濠江早於香江的維多利亞的秘密,旗下Victoria's Secret和PINK系列品牌,在50大中分列二三,僅次於對港人來說較陌生的千禧世代第一女性品牌Forever 21。從Victoria's Secret在港美的強勁走勢觀之,商場業主要找「吸金王」,豈能不與時並進,深入鑽研「美少女攻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