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45|回覆: 0

[其他] 畢老林: 沙塵滾滾殺錯良民 由下而上股離歐貴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9-25 21: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月24日,周二。德國大選結果塵埃落定,「歐洲鐵娘子」默克爾第二度連任,本報譯載的《金融時報》Lex專欄第一時間以八字真言和應:「『德』天獨厚,追捧時候」。

德國大選舉行前,歐洲股市已吸引大量資金捧場,整體創出五年新高之餘,交易所買賣基金(ETFs)的資金流向亦在說着同一個故事。

海嘯五年資金流出

問大家一個問題:閣下認為,投資者跟歐洲「重拾舊歡」,主要是:①賭政客處理歐債危機不虞再出亂子,由上而下(top down)押注於整個歐羅區;還是:②歐洲企業估值吸引,相對其他地區同類型公司或海外掛牌歐洲企業,第一上市地點為歐羅區成員國的股票特別「抵買」?這是一個由下而上(bottom up)的觀點。

由上而下賭歐股,看公司賬目不如看債息。意西主權債相對德債息差,在一段很長的時間主宰了資金流向,投資者重視公司上市地點,往往甚於基本因素。

雷曼爆煲五年,從歐洲上市ETFs期間錄得高達1500億美元資金淨流出,足見企業只要在歐洲上市,由其組成的股票基金縱屬「良民」,亦很容易遭「殺錯」。那是資產配置取決於地域多於任何其他因素有以致之。然而,從過去數月資金大舉回流歐洲上市ETFs的情況來看,投資者眼見歐債危機紓緩、意西債息趨於穩定,追落後蔚然成風,歐股雖未能如美股般創出歷史新高,但整體而言已升至五年高位,後勁不弱。

可是,這仍離不開立足於地域、由上而下的投資模式。在個股層面,歐洲上市企業跟其他地區或海外掛牌同類型歐企股份的估值差距,並未隨着資金回流而明顯收窄。

貨比三家平靚正

過去幾年,不同資產類別的榮辱,很大程度取決於其風險屬性,risk on/risk off主宰一切;只要是股票,不同板塊行業往往亦同升同跌,遑論同行業同板塊。在這樣的市場生態下,分析企業基本因素繼而選擇性吸納股票,難有用武之地,由下而上揀股沒有市場。

隨着牽一髮動全身的系統性風險受到控制(或隱而不發),愈來愈多投資者開始「貨比三家」,看哪些股票平靚正,基金業近來便流行着一句話:hunt the Europe discount。

以法國為例,四家公司合共佔去巴黎CAC 40指數市值三成,分別為能源巨企道達爾(Total)、歐洲最大藥廠賽諾菲(Sanofi)、著名食品和飲料集團達能(Danone)和港人熟悉的奢侈品名牌LVMH。

這四家公司都是總部與第一上市地點皆在法國,惟業務遍布全球的跨國巨企,本土業務對集團的重要性微不足道。以盈利計,法國業務對道達爾和賽諾菲的貢獻分別僅3%和5%;達能稍高,但法國業務貢獻集團盈利亦不過一成。LVMH對其法蘭西身份珍而重之,惟近年大賺「強國」錢,在增長上依賴神州遠高於歐洲。

折讓人人有份

這四隻法國一線藍籌,理論上不應像當地銀行股般深受歐債危機影響,但從四股相對美國同業的估值水平差距,可見「歐洲折讓」人人有份絕不落空。以2013年預測盈利為準,道達爾市盈率約8.3倍,明顯低於美國石油巨企埃克森美孚的11.5倍水平。賽諾菲現股價相當於2013年預測盈利13.8倍,強生則約16倍。達能過去五年每股盈利增長勝於可口可樂,惟兩家公司市盈率叮噹馬頭。LVMH現價相當於2013年預測盈利18.3倍,美國奢侈品牌Tiffany則達21.3倍。

說到歐洲概念股,本港投資者馬上想到的,可能是思捷環球(330)。然而,思捷總部與第一上市地點皆在香港,跟上述總部和上市地點俱在歐羅區,惟歐洲業務重要性不比其他地區高的跨國企業,有點反其道而行。

港上市歐企估值高

相比之下,總部在法國卻以香港為第一上市地點的個人護理品產銷商歐舒丹(973),以及總部在意大利的本港上市奢侈品集團Prada(1913),以2013年預測盈利為準,市盈率分別達到24.68倍和24.53倍,非但遠高於恒指僅11倍的預測P/E,與LVMH約18倍的市盈率比較,亦存在明顯溢價。

常言道,人離鄉賤物離鄉貴,歐股離開歐洲,難道便可以由Europe discount變Europe premium?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