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17|回覆: 2

[其他] THE LEX COLUMN 2013年9月24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9-25 21: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3年9月24日

THE LEX COLUMN       
Google發難 「曲」終人散

Google那些傢伙真吝嗇,竟然盤算把曲奇拿走。企業現時利用名為「曲奇」(cookies)的小型軟件程式,追蹤用家在網上的一舉一動。相信大家上網時都有類似經驗:在網上選購過單車裝備後,會發現最常瀏覽的網站連結旁邊,連續多天出現單車頭盔廣告。Google現正探索其他技術取代曲奇,以便更有效鎖定互聯網用家賣廣告。

發針對廣告要問Google

曲奇是數碼廣告界賴以為生的工具,私隱權益倡議者對之卻極反感。Google正考慮採用一種識別個人身份的新方法,既能容許廣告業進行針對性的宣傳,又容許消費者(當然還有因利成便的Google)更大程度地控制有關個人資料。新計劃目前仍處於初步階段,但一旦落實,廣告商日後若需要用家資訊,大概就要經Google索取,而不能自行搜集。

根據媒體研究及投資機構Magna Global的數據,數碼廣告市場總值超過1000億美元,搜尋與展示式廣告(其中以搜尋佔大多數)以及流動/視頻廣告兩大陣營平分秋色,市場份額各佔500億美元左右。花在流動/視頻的廣告開支也倚賴曲奇,至於倚賴程度有多大分析家卻莫衷一是,估計數字亦不盡相同。儘管如此,曲奇作為網上廣告商業模式重要一環,卻是不爭事實。

廣告商憂慮,隨着曲奇消失,日後將會三餐不繼。但在Google盤算新技術的消息曝光前,曲奇其實早已追不上時代,面臨淘汰。Mozilla瀏覽器Firefox及微軟的最新版Internet Explorer,已納入種種阻止追蹤用家一舉一動的措施,即使不是預設模式,也只消一按滑鼠就搞定。蘋果Safari瀏覽器更杜絕一切曲奇程式。

技術落後私隱保障欠周

曲奇屬於早期科技,卻要在一門一日千里的生意上擔大旗。曲奇不適用於流動裝置,但消費者卻愈來愈倚賴流動裝置上網。私隱保障的新趨勢加上數碼業的不斷演進,意味着以其他方案取代曲奇實在無可避免。但大家可以放心,曲奇崩潰以後,廣告商肯定會想出其他方法監視我們。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Google正盤算另設識別個人身份程式取代曲奇,既能進行針對性廣告宣傳,亦讓用家更大程度控制相關資料。(彭博圖片)
 樓主| 發表於 2013-9-25 21:19:31 | 顯示全部樓層
2013年9月24日

THE LEX COLUMN       
「德」 天獨厚 追捧時候

市場眾口一詞高呼:「是時候追捧歐洲資產!」隨着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勝出大選,有關呼聲只會更加高漲。歐洲各股市已升至5年新高,當地債市更風平浪靜得叫人不可思議。根據歐洲好友的論據,默克爾明智務實的危機管理作風既然再次獲選民授權,德國就可望給希臘更多時間固本培元,就銀行聯盟的立場更趨靈活之餘,又可加強對歐央行的支持。現在入市,錯不了的!

真的嗎?德國選舉確是大事,但卻不會令德國在歐羅危機的立場上,出現令市場翻雲覆雨的改變;默克爾循序漸進的施政作風看來亦會一直維持。「追捧歐洲」的言論大可一笑置之,反而,目前也許是「追捧德國」的時機。

德國股票如今不貴,據花旗研究的數據,以2014年盈利計算的市盈率而言,德國股市及其他歐洲股市不僅折讓10%,當地企業的盈利趨勢亦相當強勁。

假如新政府改變國內經濟政策,「追捧德國」的理由將更具說服力。儘管德國被視為出口霸主,但其固定資產投資比率過去十年卻一直下跌。根據經濟研究機構DIW的數據,有關比率由1999年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成跌至目前的17%;不僅低於歐羅區平均數,相比法國及意大利也不及。

要扭轉上述形勢,德國政策就須作出歐羅區不少政策制訂者爭取多年的轉變,亦即促進國內開支。推出措施促進德國企業增加投資開支,鼓勵消費者大解慳囊,將有助提升企業盈利的中長線前景。一旦政策如此轉向,工業及消費品業將成為最大贏家,德國人更可能因此更熱衷於當地投資。

DIW估計,自1999年至今,德國存戶因投資海外資產損失4000億歐羅。這個勤於儲蓄的國度也許是時候追捧老家的資產了。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默克爾應着力提升內部消費開支 (路透圖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4

主題

74

回帖

203

積分

中級會員

積分
203
發表於 2013-9-26 21:45: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00sgb 於 2013-9-26 21:55 編輯

2013年9月24日

THE LEX COLUMN       
銀行苦行 罪孽仍深

就好像懺悔者穿上剛毛襯衣(hair shirts)又自我鞭打一樣,美歐銀行過去幾年為了贖罪也不遺餘力。削減開支計劃大行其道,以致任何銀行推出新業務策略時,都不敢略去節流措施。此舉無非要說服股東(以及潛在股東),銀行營運方式以股東利益(而非員工利益)為依歸。

銀行業不約而同作出如此重大轉變,但總體而言卻未能取得進展。在2013年上半年,美歐30大銀行成本相對收入比率平均為60%,與2011年上半年的比率毫無分別。更甚的是,儘管銀行業信誓旦旦,承諾嚴加控制開支,但上述比率卻與10年前無異。

不過,在60%平均值背後卻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北歐銀行已取得進展,過去兩年的成績更特別顯著,當前成本對收入比率已降至51%。英國巴克萊(Barclays)的比率則為65%,比10年前更高,某程度因為該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壯大了很多,而投行業務的成本又偏高。

但大體而言,銀行業卻原地踏步,意味着裁員的種種努力都敵不過收入下跌以及其他範疇成本(特別是守法成本)上漲的影響。論成本對收入比率,投行(69%)與法國銀行業(65%)仍然相對偏高;反觀商業銀行表現則較佳,處於北歐及南歐中心的銀行尤其突出。

也許形勢不久就會轉變,假使環球經濟復蘇持續,銀行增加收入之餘又能控制開支,相關比率就會逐級而下。但只有比率長期低企,投資者才能確定銀行業真心要扭轉員工與股東之間的權力平衡。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銀行業削支成效不彰 (彭博圖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02: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