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741|回覆: 0

[其他] 畢老林: 從光證錯盤到「穩賺不賠」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9-4 23:26: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月3日,周二。隨着監管機構重典治亂、四名高管人頭落地,光大證券「八.一二」烏龍盤事件,算是有個初步了斷。四名高層被終身釘牌之餘,光證亦遭當局重罰逾5.2億元人民幣,非但是中證監成立以來針對市場違規行為最嚴厲的懲處,監管機構還發出「溫馨提示」,投資者可循民事途徑向光證索償。由此看來,高層問責巨額罰款,恐怕只是光大證券噩夢的開始。

山寨系統與高頻交易

烏龍交易發生超過兩周,監管法理風控,論者已作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單9月3日,本報便有蘇培科和鐘林於各自專欄出手。然而,針對事件對投資者的啟示,感覺上評論不多。

光證錯盤顯然與量化投資、高頻交易等近年大行其道的系統/策略密切相關,有內地媒體便稱這宗烏龍交易撕開了高頻交易「山寨系統」的面紗。

從投資角度為事件補上一筆,誰曰不宜?

烏龍盤觸發大規模市場波動,近年時有所聞,光證事件發生後,便接連出現了高盛錯盤和納斯特停市三小時。傳媒為求找出前因後果和發掘獨特角度,無不投入大量資源作出跟進。

問題是,負責採訪的記者以至分析事件的評論員,有多少真的對高頻交易/量化投資掌握透徹充分了解?他們在報道/分析中運用了一些想像力,可以理解值得原諒。然而,作為讀者,在消化這些「想當然」的材料時,必須時刻抱持懷疑態度,否則很易被誤導。

在《財富》雜誌署名Rob Curran的評論中,老畢便發現了一個這樣的例子。這篇以〈買賣蘋果股票一天賺37.7萬美元〉(Make $377,000 Trading Apple in One Day)為題的文章,引用據稱由加州大學栢克萊分校教授Terrence Hendershott進行的研究,指Hendershott利用投資機構Redline Trading Solutions的高頻交易系統,模擬買賣蘋果股票,單在5月9日一個交易天,運用「潛伏套利」(latency arbitrage)策略,藉不同交易所在報價上一瞬即逝的些微差距,出出入入合共在蘋果股票身上賺了37.7萬美元。

無驚無險賺大錢?

Curran以上述實驗只涉及蘋果一家公司的股票,而高頻交易商每天在市場上買賣的股票數以千計,得出高頻交易商賺取天文數字利潤易如反掌的結論。他更認為,高頻交易商之得,很大程度直接建基於小投資者之失,理由是前者在交易系統上享有的優勢,讓他們得以「未開跑便洞悉賽馬結果」,到代表小投資者的互惠基金經理下注時,高頻交易商早已袋袋平安。在資訊不對稱下,小投焉有不輸之理?

老畢對高頻交易所知僅皮毛,但Curran在文中所作的引伸,顯然假定了「潛伏套利」乃高頻交易唯一的策略,而Hendershott在蘋果股票單日買賣中賺取的理論收益,可以簡單地體現於所有高頻交易身上。

情況若真的如此,條數便很易計:一隻股票日賺37.7萬美元,假設每天有5000隻股票買賣,一年250個交易日,高頻交易商一年所賺便接近5000億美元,差不多4萬億港元了。以這個數字為準,滙控(005)、中石油(857)以至Hendershott的實驗目標蘋果,全年盈利肯定都要「企埋一邊」。然而,世上真有如此無驚無險穩賺不賠的生意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上述實驗只涉蘋果一隻股票、「潛伏套利」一種策略,且沒有考慮到在數以百計高頻程式交鋒對決的動態環境中,一個預知「賽馬結果」的程式若被對手發現,將有什麼下場。

這就好比一個把套拳練得滾瓜爛熟的人,獨自演武虎虎生威,般若掌、拈花指、金剛拳行雲流水揮灑自如,但當真跟人打架,一動上手便頭破血流,只有跪地求饒的份兒。在靜態下進行的高頻交易實驗,跟套拳「高手」出神入化的拈花指一樣,於實戰中不堪一擊,年賺5000億美元只是存在於理論中的利潤,毫不真實。

Hendershott以加州大學栢克萊分校教授的身份進行實驗,自有其學術目的,惟高頻交易商能否在無風險的情況下賺取天文數字利潤,肯定不是他意欲在實驗中探求的真相。然而,這毫無疑問是替《財富》撰文的Curran一廂情願的結論。

這件事對投資者有何啟示?內地理財產品層出不窮,《21世界經濟報道》經常在這方面作出跟進。早在光證事件發生前,該報於4月初發表以〈高頻交易興起調查:逾80%產品屬「山寨貨」〉為題的報道。

光證烏龍盤發生後,此等產品背後的交易系統和IT技術支援僅屬「山寨」水平,警鐘敲得更響不言而喻。

量化產品逾半虧本

根據該報的統計,面向高淨值客戶的量化投資/高頻交易產品,2010年以來合共發行了68款,當中多達35款在今年發行,佔比高達51%。

由此可見,這類聲稱不受基金經理情緒左右、透過量化模型篩選投資、升市跌市皆能為投資者帶來利潤的產品,受歡迎程度與日俱增。

不幸的是,《21世紀》的獨立調查發現,過去三年發行的68款量化投資產品,多達29款累計資產淨值錄得虧損(現值低於發行值),比率高達43%!此等產品策略多元化,各種套利形式皆有,其資產管理人聲稱市場下行時能規避風險、上行時可提供超額收益,但從實績可見,近半為投資者帶來虧損。

理論跟實踐乃兩回事,般若掌、拈花指高深莫測,惟打起架來,往往不及笨頭笨腦的羅漢拳管用。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04: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