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8月20日
THE LEX COLUMN
中央扶壞銀 送舊好迎新
在中國,政府主導借貸與不良貸款可謂不可分割;兩者關係就好比當地四大銀行與各自的「壞銀行」一樣,如影隨形。據報道,其中一家「壞銀行」華融(Huarong)正就出售部分股權進行洽商,以便為明年的上市計劃鋪路。部分市場人士早就預期另一「壞銀行」信達(Cinda)將於今年較後時間上市,對華融出售股權的消息自然不會感到意外。畢竟,先清理對上一次貸款危機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然後再集中精神處理下一波危機,不失為明智之舉。
「壞銀行」計劃上市
中國這些所謂資產管理公司創設於對上一次債務危機,業務十多年下來已大有發展。如今其中幾家較高知名度的資產管理公司可能集資上市,卻正好提醒外界,中國向來以何種方式處理嚴重貸款問題;對悲觀者口中另一山雨欲來的貸款危機,又將如何打算。
華融、信達、中國長城(China Great Wall)及中國東方(China Orient)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分別負責接收工商銀行(1398)、建設銀行(939)、農業銀行(1288)及中國銀行(3988)的不良貸款。
根據里昂證券計算,四家資產管理公司以賬面值計,合共接收總值1.4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相當於四大內銀總資產約15%。但在中國,債務重組的進展卻相當緩慢,以致四大銀行當初借予資產管理公司作買債之用的1.4萬億元人民幣,至今仍有8000億元人民幣未償還。
上述資產管理公司手持的不良貸款,現金回收率(cash recovery rate)只有20%左右,固然無補於事。中央政府高壓式干預,亦阻礙還款進度:資產管理公司原定於2009年及2010年還款,但財政部其時卻通知銀行,貸款將按照相同條件延期。華融整頓資產為上市鋪路其實有迹可尋,中央去年就出面代華融歸還部分欠款,為貸款延期以後首次。
內銀壞賬比率惹關注
大型內銀將於未來兩周內陸續公布業績,可以肯定市場關心的一大主題,將離不開各行公布的不良貸款比率(目前水平低於1%),與質疑者不堪設想的真實數字,到底有多大落差。須知道,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不良貸款比率一度高見20%左右。當年今日的中國自不能同日而語,投資者只能寄望,當局亦會以不同手法處理新一波危機。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央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包括工行等四大銀行的壞賬,其中兩家正計劃上市。(彭博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