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是危也是機 解構中國銀行拆息大波動
iMoney – 2013年7月4日
【iMoney智富雜誌—ibanker教室】這周股市大幅波動,主要原因是中國銀行拆息市場大幅波動。評論這問題和預測未來走向的文章很多了,但很多讀者讀完可能還不是很明白。這兒解釋一下一些銀行的基本操作原理和中國的情況,讓讀者明白這次小危機,希望對讀者為未來作出決定時有點用。
這問題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要明白這次拆息抽高的理由,第一要理解銀行是怎樣賺錢的。大陸網上流行以下一段笑話來解釋這次問題,還蠻有趣的:「有個富二代叫銀行,他有個大老婆叫貸款、年長色衰,前幾年他勾搭上一年輕漂亮二奶叫信託,後來又勾搭上小三券商、小四基金……一來二去,這些表外系列肚子都搞大了,一堆孩子都要富二代負責。他爹(央行)就不干了,趕緊給我過本份日子,不然我打斷你的腿。」
國有銀行沒信用危機
銀行最基本的業務是付利息給存戶拿錢,再以更高的利息把錢貸給需要用錢的人,來賺取利息差別,是最傳統的業務。這種業務主要有兩種風險,信用和流動性風險。貸款人不還錢,銀行就有損失,就是我們經常在報紙上見到的「不良貸款撥備」增加。另一個主要風險是因為銀行「借短放長」。銀行向存戶借錢,但是存戶可以隨時拿走資金,這是「借短」。但是銀行的貸款一般都有固定的期限,企業貸款可以是好幾年,如果是房屋貸款就更長。普通情況下,不會所有存戶一下子都把存款提走。一般有人存,有人提,所以總量基本上不變。但是如果發生擠提,雖然貸款人的信用沒有問題,到期時能夠清還,但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拿不出錢給存戶的銀行就要倒閉。這是流動性風險。營運良好的恒生在1965年時就是因為擠提而要賣盤給豐。
但是小型銀行的存戶不是很多,怎麼可以有資金做貸款業務呢?可以在銀行同業拆息市場借錢。例如上海同業拆息隔夜利息一般都很低,只有2厘到4厘,但是貸款利率就有6厘。所以在資金批發市場借錢做生意是很划算的做法。既不用開昂貴的分行,也不用服務麻煩的客戶。這是不少小型銀行想在短期內擴張的一般做法。英國的北岩(Northern Rock)銀行,也是通過這種向其他金融機構短期貸款,再大量做次級房貸業務,而短期內成了英國其中一家大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短期貸款包括了同業拆借無抵押貸款,和其他短期的融資方法。但是在2007年,因為機構融資市場緊張,產生信心危機,導致到存戶擠提,而最後需要英倫銀行介入,再由政府保底,才解決了風潮。內地這次資金緊張的問題類似的地方是同是因依賴同業拆借市場,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沒有信用危機。絕大部分內地銀行都是國有銀行,信用評級都差不多,基本上不存在信用風險這問題。
10個瓶7個蓋的遊戲
銀行的資金就那麼多,因為不是同一時間用錢,所以可以短期拆借出去。同業拆借貸款玩的就是10個瓶7個蓋的遊戲。如果要同一時間用錢,遊戲就結束了。觸發6月這場短期危機的是銀監會的2013年「8號文」,全名是「關於規範商業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內地很多的開發項目融資不容易,尤其是地產業更不容易,因為銀行基本上只是貸款給國企。所以就衍生出信託這種產品,所謂信託就是向市場籌募資金以後,購買一些項目的收益權,得到了回報以後再還給信託的受益人。除了信託以外,還有其他的金融工具,如資金、券商等需要融資,這些都可以包裝成理財產品出售。銀行為了賺取更高的收益,拼命做這種業務。這跟香港和歐美2008年以前見到的情況有類似的地方。這「8號文」很重要的一點是規定要每一個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建帳和核算。這文件以前,可以通過一個資金池為不同的產品融資。簡單來說又是玩10個瓶,7個蓋子的遊戲。隨着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很多理財產品要虧本收場,如交通銀行的「至尊18」就要大虧20%。整個中國銀行業在7月初將有1.5萬億元人民幣理財產品到期需要兌付。如果投資的項目是有收益的,這不是大問題。但是很多這種地產開發項目玩的也是同樣的「借短放長」融資方法。整個開發項目要3年,但是融資卻是一年一年來。如果中間資金流動斷裂,就沒法收場。經濟好的時候,再融資不是問題。不好的時候,就像巴菲特說的「退潮時,看看誰在裸泳」。
除了理財產品問題,另一個缺乏資金的理由是外管局嚴格控制海外流入的資金。2012年8月中國進出口核銷制度從逐筆現場核銷轉變為總量非現場,所以很多出口商可以通過誇大實際交易額,把中國以外的資金調到國內,然後炒賣房產。加強管制後,2013年5月的新增外環比銳減77%到668億元人民幣。國家外管理局「匯發2013年20號文件」《關於加強外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導致到銀行需要補足大概1,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此外,7月初也是半年銀行存貸比率考核的時間。隨着業務的擴張,資金明顯不足,所以要補充上萬億的額外資金。
改革開放市場的結果
理財產品兌付、堵塞外流入、銀行考核就是3個為甚麼銀行鬧錢荒的原因。但是歸根究柢,這是中國政府希望改革市場的結果。中國本年的廣義貨幣M2增長達15%,超過定下來的13%目標。所以中國並不缺錢,但是實體經濟缺乏資金,錢都去了投機炒賣、買房地產等。政府整頓金融業,讓市場的利率波動更大,是利率市場化的第一步,我非常贊成,也有助中國經濟的長遠增長。長遠的經濟增長是資本市場,包括股票市場良好發展的先決條件。
有評論說這會導致像2008年金融海嘯那樣的危機。這是誤解了信用危機,和短期流動性危機的分別。2008年的危機是因為銀行資不抵債,資本不足,所以銀行互不信任,不願意互相借錢。如果是信用危機,3個月、6個月和1年的風險應比1個月和隔夜的高,所以應要更高的利息。2008年就是如此,銀行之間只是願意借隔夜錢,而不願意給3個月的無抵押貸款。但是中國這次的情況是,3個月到一年的拆息都只是4厘左右,雖然比存款利率高,但是遠低於6厘的客戶貸款利率。也就是說,只要願意付出比存款利率高一點的利息,就能借到錢,更是大有利潤地借到錢。所以這和2008的信用危機是兩件事。我覺得這次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顯示出整頓經濟的決心,對長遠的市場發展是好事。
撰文:王澤基
香港中文大學應用金融學教授、碩士課程主任,前巴克萊銀行常務董事,逾十年投資銀行工作經驗,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