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37|回覆: 3

[其他] THE LEX COLUMN 2013年6月10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6-10 19:2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3年6月10日

THE LEX COLUMN
中歐葡萄酒大戰隨時爆發

刻苦耐勞的歐洲人熬過了「香蕉戰爭」,甚至熬過了與中國對打的「胸罩戰爭」。貿易糾紛必須要有一個有趣的名字,才能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而作為中歐貿易糾紛核心的太陽能板將永遠無法勾起人們的興趣。不過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中國上周宣布會調查歐洲葡萄酒生產補貼的問題。或者可以稱之為「酒瓶大戰」?波爾多(Bordeaux)和勃艮第(Burgundy),拿起你們的武器吧!

中國仍屬初級酒客

中國人去年消耗的葡萄酒中,有大約五分之一來自歐盟,當中60%(即2.27億瓶)來自法國,而過去三年間,歐盟向中國輸出的葡萄酒數量每年平均增長超過50%。對於一個愈來愈喜歡喝外國葡萄酒的國家來說,採取一些可能令葡萄酒價格大升的舉動,實在令人費解。

其實,中國並非輕率行事。中國人去年雖然合共喝了20億瓶葡萄酒,但其實平均計算下來每人不到兩瓶,與人均葡萄酒消耗量達到60多瓶的法國,甚至人均消耗量為8瓶的香港相比,中國不過是個初級酒客。另一方面,法國佔了中國葡萄酒市場10%,而這個市場的預期年增長率為8%左右。

也就是說,中國調查歐盟葡萄酒生產補貼對法國的影響,絕對大於葡萄酒價格上升對為數不多的中國愛酒人士的影響。而且,中國酒客並非只有歐洲葡萄酒這個選擇。歐洲進口葡萄酒減少,只會對中國450家葡萄酒生產商有利。國際葡萄酒及烈酒展覽會(Vinexpo)指出,中國已經超越了澳洲,成為全球第六大葡萄酒生產國,目前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葡萄酒來自進口。

對內地生產商有利

法國酒莊與中國之間的競爭,可能會演變成真正的戰爭。法國葡萄酒業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而且非常擅於推廣土生土長的家族企業形象。法國出口到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主要是波爾多紅酒,而其中四分之一是來自難以被視為小作坊的大酒莊。

目前中國對進口葡萄酒徵收的關稅已經高達50%左右,法國葡萄酒愛好者應該多買一些做存貨,因為這場葡萄酒戰爭可能只是剛剛開始。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中國人去年合共喝了20億瓶葡萄酒,但人均計算其實每人不到兩瓶,與人均消耗量達到60多瓶的法國,甚至8瓶的香港相比,中國不過是個初級酒客。(彭博圖片)
 樓主| 發表於 2013-6-10 19:29:25 | 顯示全部樓層
2013年6月10日

THE LEX COLUMN
企業與政府較勁談何容易

現代人有一個比較愚蠢的想法,就是覺得企業比國家政府更具影響力和更加重要。

持有這種想法的人手持的論據,是企業盈利高企,手頭現金充裕,單是今年首季,美國企業就錄得破紀錄的1.8萬億美元現金儲備,相比之下政府債台高築,而且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甚具國際影響力。不過,問問任何一家銀行、航空公司或大藥廠的掌舵人,將有另一種說法。

上周佔據美國新聞頭條的消息,就是證明政客影響力絕對高於國際大企業的最新例子。

報道指出,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曾要求Verizon Communications提供每一名美國人三個月的電話記錄,並曾要求其他電訊公司、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信用卡供應商提供資料,據說牽涉其中的包括微軟、蘋果、美國在線(AOL)、雅虎、FB、Google等大科技公司,儘管它們全都否認。公民自由主義者和奧巴馬政府的批評者均為此怒吼。

對於這次事件,投資者應該如何看待?到目前為止,涉及事件的公司的股東看來處之泰然。事實上,Verizon股價自上周事件曝光後上升了2%,其他有關公司的股價也上升。

不過,這並不代表投資者可以將之拋諸腦後,因為事件有三種途徑可以影響到他們的回報。首先,事件已經演變成公關災難,如果消費者作出負面回應,這些公司的盈利都會受到打擊。

Verizon此類公司之所以能夠收取那麼高的費用,主要是靠它們的品牌,例如Verizon合約用戶月費為60美元左右,而其他供應商所收的費用只及其一半。如果品牌受損,高端用戶可能會質疑為什麼他們要繳交高的費用。

另一方面,成為一個服從的「企業公民」對公司本身可能有更大好處,因為將來也許需要與監管機構周旋,或受到外國對手威脅。

現實很簡單,那就是政府可以為所欲為。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企業做得再大,都要乖乖聽政府話。 (彭博圖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6-10 22:05:22 | 顯示全部樓層
又耍打生打死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6-11 00:55:07 | 顯示全部樓層
2013年6月10日

THE LEX COLUMN
投資者擺定姿勢迎退市

無論你同意與否,交易員、投資者和「預言家」都對美國政府每月公布的非農業職位數據非常的執着,而上周五的公布惹來比往常更大的重視。為什麼?因為所有人都渴望得到聯儲局何時開始收回買債計劃的線索。

聯儲局的買債計劃協助壓低了美國利率,如果收回將有廣泛影響,而且30年期美債的牛市也可能會終結。低利率令信貸市場廣泛上升,促使投資者投入風險愈來愈高的資產。

聯儲局主席貝南奇(Ben Bernanke)上月曾說,如果勞工市場表現足夠強勁,聯儲局可能在「未來幾次議息會議」上決定逐步減少買債,但如果前景惡化,就可能加碼。

很多投資者因此覺得還是不要等到數據預示聯儲局下一個動作再行動。例如,EPFR Global公布的最新互惠基金資料顯示,所有美國債券基金淨流出了90億美元,垃圾債券基金則淨流出60億美元。不過,與此同時,投資浮息債券的互惠基金淨流入資金連續第50周創新高。投資者似乎已經開始為利率上升做準備。

上周五公布的職位數據表現不錯,足以令市場認為至少可以看到聯儲局退市的身影,但勞工市場仍未強勁到可以令聯儲局馬上關上水喉。樓市雖然正在復蘇,但加稅和削支的影響不容忽視,通脹也繼續維持在低水平。

投資者已經擺好姿勢準備聯儲局出手,但可能經濟表現不如理想,而退市行動比預期來得晚。有聯儲局官員擔心,部分市場信號太過「閃亮」,例如垃圾債券孳息今年跌穿了5厘,而一些金融危機後最醜名遠播的投資工具──合成債務抵押債券(synthetic CDO)──據說也再次抬頭。

市場對職位數據關注可能無法改變,但聯儲局政策動向的線索是可以來自其他地方的。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每次美國政府公布職位數據,金融市場都「金睛火眼」。 (彭博圖片)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3: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