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94|回覆: 1

[其他] [John Mauldin 跳出思維定式] 債論齟齬 滿城風雨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5-12 19:0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兩星期前,筆者在「前沿思考」欄中提及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與羅戈夫(Kenneth Rogoff)兩位學者在2010年合著的一篇論文中,闡釋債務與GDP增長的關係;其中論點受到一批經濟學者質疑,更在學術及財經界引起一片熱議。事不離實,兩位學者論文中的電子試算表程式確實有誤;但話說回來,及後經進一步分析,已證實所差無幾,不過是部分論者借題發揮而已。

正如筆者4月22日在本欄「緊縮之累 咎由自取」一文中指出,兩位教授四年前合作出版《有別從前》(This Time is Different)一書,在書中及其他有關主權債危機的著作中旁徵博引,搜證詳實,指出債務問題往往因當局者迷而備受忽略,待到危機一觸即發,則已在不知不覺之間面臨「大崩潰關口」("Bang!" moment)。

筆者相信論文事件在學界及財經界反響所以如此之大,只因背後政治動機作祟而小題大做。畢竟反對平衡預算與審慎理財者,總能找到大肆抨擊任何相關措施的藉口。論者視緊縮措施為針對懲罰債困國的措施,須知緊縮其實是果,提出反對,其實只是倒果為因之誤。

萊因哈特與羅戈夫上周在《紐約時報》社評對頁的評論版發表文章回應各方批評,雖然惹來不屑一顧之譏,但平心而論,讀者若能耐心細閱以下摘錄文章,定能從中找到可資反證兩位學者論文中的有關觀點,確實考慮周全,言之成理。

事實上,阿默斯特麻省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博士生赫恩登(Thomas Herndon)與阿什(Michael Ash)、波林(Robert Pollin)兩位教授合作特撰論文,雖指出萊因哈特與羅戈夫研究中的錯誤,但基於論文中所作種種假設,其中的分析結果與兩位學者的研究結論其實差異不大。

由量變到質變

經濟學到底有別於物理科學,豈能吹毛求疵,要求用以制訂政策的數據分毫不差?能夠準確預測大方向、大趨勢就已大不容易。撇開目前學術研究上的分歧不談,單就債務臨界點確實存在一說而論,則諒無異議。至於臨界現象,亦非清晰可辨,這一點卻可斷言。

數理上有所謂奇異點(singularity),可以具體方法加以量度,甚至預測。但債務佔GDP比例卻非純屬科學數據,只知「大崩潰關口」("Bang!" moment)確實存在而已;而個別國家及地區的臨界點各有不同,實非單憑計算方法可以得之。所謂「臨界」,亦即一國或一地債務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關口,稍有差池,局勢隨之變天,只會一發不可收拾。

歸根究柢,國債關乎一國經濟,茲事體大,由此引起的論爭,萬萬不可以為只屬學術界「茶杯裏的風波」而等閒視之。

投資者對債務及系統性(systemic)財政問題的掌握程度,對如何構建長遠投資組合至關重要。假若債務與經濟增長果真各不相干,則量寬措施對各種投資產品市場的影響就會完全改觀;況且債務與增長兩者之間,難以掌握十足精確數據,彼此關係亦非一成不變,可說其理自明;任意從中對號入座,就更非萊因哈特與羅戈夫兩位教授的原意。

下文轉載自2013年4月25日《紐約時報》中由美國哈佛大學兩位學者合撰的文章(萊因哈特現任該校國際金融體系教授,羅戈夫則為該校公共政策及經濟學教授):

2010年5月,我倆合作發表一篇學術論文,題為《債困時期經濟增長》(Growth in a Time of Debt),針對44個發達或發展中國家歷時200年的數據,從中所得主要結論之一,在於若公債相當於國家每年經濟總產值90%或以上,就會與經濟增長顯著放緩現象掛鈎。

不少國家的公債水平已處於歷史罕見高位,若將醫療及高齡資助計劃計算在內,情況就更為嚴重。要化解如此債務重擔毫不易為,往往須將負擔由儲蓄者轉嫁到借款人身上。當前狀況其實無異於從前,無論近期學術界的爭論鬧得如何沸沸揚揚,亦不應轉移箇中真相的焦點。

鑑於如何從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中復蘇,已成為以華盛頓、倫敦、布魯塞爾,以及東京為首的工業化世界熱議課題,我倆合撰的這篇論文,以及其他已經發表的研究報告,不但常被政界及評論界中人,以至遍布政治光譜的激進分子所引述,過程中更往往被誇大或曲解。

紛爭無改結論

上星期,麻省大學三位經濟學者發表一篇論文,批評我倆所作的上述結論。從我倆計算二次大戰以來各債困國經濟增長率的電子試算表中,他們確實找到由於編碼失誤以致影響所得增長的結果。但三位亦同時指控我倆犯上「嚴重謬誤」(serious errors),原因在於「選擇性排除」(selective exclusion)相關數據及統計數據中的「非常規加權」(unconventional weighting);我倆對此極力駁斥。

在只供網上瀏覽的附錄(http://www.nytimes.com/2013/04/2 ... �題作出解釋。

我倆的研究,以至我倆的資歷和誠信,都備受多份報章以至多家電視台大肆攻擊。我倆亦各自屢次接獲語帶仇恨甚至恐嚇的電郵,其中部分指責我倆導致公務員遭解僱、政府服務被削減,以至加稅措施紛紛出台。身為專職經濟學者(在國基會研究部工作一直是我倆唯一公職),我倆認為這類攻擊反映現時社會科學研究如何政治化,情況令人遺憾。不過,我倆對此有何感受,畢竟並非問題所在。

麻省大學論文的三位合著者赫恩登、阿什、波林,指我倆的「結論已成緊縮政治的學術支柱」,並敦促決策者「對在歐洲和美國的緊縮議程三思而行」。

因果關係雙向

對緊縮措施三思而後行,固然是決策者份所當為的事,但卻不可單憑上述論文三位作者的片面之詞作為依據。他們所作的結論,其實也並無他們有意給讀者營造的震撼效果。

在我倆發表於2010年的論文之中,「當公債佔GDP比例在90%或以上,長遠而言,經濟增長就會降低1個百分點」的關鍵結論,三位作者並沒有推翻;這一點已另有幾位研究員加以闡釋。

有關債務與增長的學術著作,曾有一段時期以發掘因果關係(causality)為焦點:例如「高度負債是否純粹反映稅收疲弱而增長放緩?」或「高度負債會否削弱增長?」

我倆所持觀點從來如此,亦即因果關係往往屬雙向性質,從無歷久彌新、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在去年與文森特.萊因哈特(Vincent R. Reinhart)合作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我們研究自1800年以來先進經濟體幾乎所有高債期,文中絕無片言隻字提及90%水平是足以扭轉局勢的魔幻門檻,即使保守政客有此說法。

增長不振有因

我倆確實發現公債高企(90%或以上)的期間並不多見,而且每次都歷時甚長,而又代價沉重。債務佔GDP比例超越90%持續5年或以上的期間總共不過26次;高債期平均為23年。在26次高債期中,有23次的平均經濟增速較低債期為慢。事實上,在負債比例低於90%時,經濟每年平均增幅約達3.5%;而在負債比例較高期間,平均增幅則僅得2.3%。

以2012年債務佔GDP比例計,美國為106%、德國82%、英國90%、日本則為238%;但日本情況較為特殊,因為該國公債幾乎全由本國居民持有,而日本則為世界各地的債權人。(鑑於高負債期歷時這樣長,可見並非如部分自由派經濟學者所指般,只屬商業周期的經濟下滑現象。)

我倆2009年合作出版《有別從前》一書,綜觀八個世紀以來的金融危機歷史,從中發現一旦主權債已達無法持續水平,借貸即使仍有門路,成本亦會高得無以為繼。當前意大利與希臘負債沉重現象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遠在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就足以證明這一觀點。

目前圍繞我倆有關研究的爭論,其中本已極濃的政治色彩,更在近一周以來變本加厲,而誤將負債水平與經濟增速成反比的研究結論,等同於倡議義無反顧的緊縮措施。

我倆同意經濟增長目標在高債期間實在難以達到,亦深明在增長停滯不前而失業率又持續高企之際,削支兼加稅的措施更有百上加斤之嫌。

若非以結構性改革配合,緊縮措施就難望有成;例如稅務、法規、勞動市場政策等方面的變革;假使推行相關政策安排欠妥,就會有所偏倚,變相打擊貧者及中等入息階層。我倆亦一向主張在撤銷財政刺激措施上不宜操之過急,這亦與大部分主流經濟學者的立場一致。

真相從來如此

在某些情況下,我倆則主張採取較為激進的方案,其中包括對公私債實施「債務重整」(debt restructuring),亦即「部分債務違約」(partial default)的委婉說法。重整債務有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債務累積」(debt buildup)。我倆亦一向主張希臘、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等歐羅區周邊國,透過減記主權債務及銀行優先債,從而為增長解鎖。

美國方面,我倆支持為「負資產」(即按揭貸款餘額高於物業價值)物業減低按揭還款本金的安排,亦曾為文提出輕微推高通脹及「財務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手段,以調低經通脹調整的利率水平,實質上等同於向債券持有人徵稅。這種策略曾有助於在二戰後隨之飆升的債務水平顯著回落。

總而言之,不少國家的公債水平已紛紛處於歷史罕見高位,若將醫療及高齡資助計劃計算在內,情況就更為嚴重。要化解如此債務重擔毫不易為,往往須將負擔由儲蓄者轉嫁到借款人身上。當前狀況其實無異於從前,無論近期學術界的爭論鬧得如何沸沸揚揚,亦不應轉移箇中真相的焦點。



■以2012年債務佔GDP比例計,美國為106%、德國82%、英國90%、日本則為238%;但日本情況較為特殊,因為該國公債幾乎全由本國居民持有,而日本則為世界各地的債權人。 (彭博圖片)


■我們一向主張希臘、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等歐羅區周邊國,透過減記主權債務及銀行優先債,從而為增長解鎖。 (路透圖片)


■在美國,我們支持為「負資產」物業減低按揭還款本金的安排,以調低經通脹調整的利率水平。 (彭博圖片)
發表於 2013-5-14 12:56:44 | 顯示全部樓層
贱物鬥穷人.....可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3: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