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87|回覆: 1

[其他]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地下」經濟 自成體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5-11 23:13: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是科幻小說的常見情節:任何經濟上的交易,都只靠揮一揮手中植入晶片的一張卡就能完成;又或者以作者想像得出的任何方法,就能在轉瞬間將資金轉移,完全毋須受制於陳舊不堪的現金交易形式。有人視之為社會主義理想的一種可怕表現,政府蹤影無處不在;也有人視之為科技化國際交易方式的新里程。筆者的親身體驗就足以證明,即使手中全無現金,也能持續多天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交易。

本欄今期與讀者分享有關研究的一項重要發現,就是所謂「告別現金」年代的降臨,不但遠比想像中來得遙遠,現金在全球各地的普及程度甚至不跌反升。事實上,放棄現金交易方式的種種隱性誘因,更有可能引致始料不及的反效果。

《紐約客》(The New Yorker)專欄作者蘇羅維奇(James Surowiecki)最近發表於該雜誌金融版的一篇文章,題為「地下經濟復蘇」(The Underground Recovery),探討威斯康星大學榮休教授兼經濟學家法伊格(Edgar Feige)多年來有關美國境內現金實際總額的研究。

法伊格最近將其研究資料更新,吸引筆者特別跟進,與他當面討論有關研究,皆因他在研究中高調駁斥主流(包括筆者在內)論點:美國現金外流比例高達三分之二。除了教授本人及紐約聯儲銀行部分要員外,這種想法恐怕早已在美國深入民心。

隱閉復蘇真相

法伊格提出有力證據,指出美國僅有23%的現金流出境外,數額與一般看法相差介乎4000億至5000億元(美元.下同),他在研究中深入剖析種種相關推論:

「目前,根據聯儲局每季的『資金流賬目』(Flow of Funds Accounts)及經濟分析局『美國收支平衡表』(U.S. Balance of Payments Accounts),美國現金流出境外的官方數字為39%……

「至於數字背後的含義,可以具體說成美國一般人在錢包裏有1元鈔票31張、5元鈔票7張、10元鈔票5張、20元鈔票21張、50元鈔票4張、100元鈔票23張,合共91張現鈔。事實上,甚少美國人會自視為『一般人』,而且在信用卡、扣賬卡或支票均不獲接納或不便使用時,大部分人也顯然毋須隨時在身上攜帶這麼一大筆錢。但正如【圖1】所顯示,美國人均現金價值只低於歐洲(3274元)、香港(3963元)、瑞士(6335元)、日本(7562元)。」

有趣的是,美國外流的現金多屬100元面額鈔票,所以也就可以解釋在美國失蹤100元鈔票的去向;法伊格在其研究中進一步指出:

「雖然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由此產生不少用法簡便的現金代用品,但人均現金持有額依然持續增加;及至2011年底,美國境內平均每個人(成人、小孩同計)持有3000元。雖然這與我們心目中的數字略有出入,但歐洲及日本國民所持現金額更大,箇中原因不外以下兩種推論。一、美國貨幣有極大比例為境外持有;二、個人及企業利用巨額現金進行交易,以逃避稅務、法例規管或刑責。」

「現金失蹤」社會?

法伊格徹底否定第一種推論;至於第二種推論,亦即美國現金經濟規模頗大,則頗為耐人尋味。與筆者面談的過程中,他強調現金外流現象應稱為「漏報」(unreported)經濟,而非「地下」(underground)經濟。無論如何,這種經濟每年總值約為2萬億元,導致美國每年「損失」稅收約4000億元。若在美國流通的現金只得2500億元,則損失額之巨就更令人費解;而若美國外流現金比例高達65%,就與2500億元之數脗合。不過,若流通現金總值實為7500億元,則其流通速度可說毫無可觀之處。

蘇羅維奇在《紐約客》的文章中作出以下評論:

「美國的情況當然遠未至於希臘等國家一般嚴重;逃稅已成希臘『國技』,而影子經濟佔該國GDP比例亦已高達27%。不過,確有不少人為勢所迫而轉投毋須報稅的工種。法伊格就以對政府的不信任為其中一大誘因;種種發牌規管,包括求職過程的繁文縟節,也令失業者卻步。更重要的也許是時下僱傭關係的轉變。企業已慣於按工作項目所需招聘人手,項目完成後隨即解僱,因而省卻種種福利及工資稅等開支,這種做法無疑等同把全職僱員視為獨立外判商。

「合則來不合則去的安排往往演變成地下僱傭關係,這在建造業已成慣例。近期在加州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調查範圍內的30萬家外判商之中,有三分之二表示並無直屬僱員,亦即毋須支付僱員補償保險或工資稅。換言之,對不少就業者而言,『地下』工種已成唯一選擇。」

Reason.com雜誌新聞常務編輯圖奇耶(J.D. Tuccille)則從稅率等相關議題,對《紐約客》這篇文章作出以下回應:

「文章作者慨嘆這一趨勢的惡性影響,但其實他更應關注這一趨勢的源頭,亦即導致求職者被迫轉戰地下的惡性稅務及法例規條。放棄法律保障及傳統員工福利,也不可能出於一時風尚;這類就業者所以隱沒於地下就業市場,無非因為當前正統經濟備受官僚主義與苛捐雜稅扼殺。」

這也正是打工一族所面對的隱憂;而就業抉擇受個人誘因驅使,畢竟也是人之常情。地下工種若真有助於短期內改善生活條件,自然成為急欲就業者所願意接受的選擇。

福利錯配誘因

筆者相信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參與「漏報」經濟;跟大部分商界中人一樣,筆者在所有可獲扣稅的商業開支上都例必使用信用卡;雖然每逢國稅局(IRS)審計未免添點麻煩,但亦總勝過保留大量收條和開支記錄,以便自行核對現金開支;況且信用卡在世界各地都通用。

雖然在美國以外地區公幹,筆者確曾遇過信用卡不受歡迎的情況;歐洲國家雖亦普遍接受信用卡,但現金交易顯然較受歡迎。正如筆者今年1月往希臘公幹,在當地一家小餐館以信用卡結賬,店員花了老半天才找來一部信用卡機,卻發現機器已經失靈;在阿根廷就更不消提。由此可見,所謂「漏報」經濟,實非美國所獨有的現象。

不過,由於福利制度設計不善,美國社會上轉投「漏報」經濟者為數日趨增加;那正是領取社會福利的一群。筆者提出這個課題,目的不在表達贊成或反對社會福利或扶貧措施的觀點,而只在於從旁點出,依賴現金的地下經濟實由誘因錯配而起。

近數月來,各方保守新聞傳媒紛紛引述共和黨發表的一項國會調查報告,其中結果顯示,「福利」在美國財政預算中約佔1萬億元,亦即被劃定為貧窮線以下的一群每日可獲168元援助云云。

想深一層,對於報告中所謂的「福利」,其實定義並不明確;而且大部分美國人都不會視調查中的多項補助計劃為「福利」。報告固然可以利用調查結果來反對資源運用失當,但卻未能明確界定何謂福利。

非牟利新聞網站infomationclearinghouse.info就有如下觀察:「據預算和財政優先中心(Center for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的資料,即使對『福利』採取最廣義的定義,2011年聯邦預算中只有『13%或4660億元用於各種資助計劃,為遭遇困境的個人或家庭提供援助(醫療保險及社會保障除外)』。」

據聖路易斯聯儲銀行數據顯示,社會福利開支更只得2730億元【圖2】;雖然若加上1400億元州份層面的開支,則會略為貼近上述4660億元的約數。無論如何,這個貧窮線以下家庭每日所得的援助金額也斷非小數目。但筆者必須强調,這並非受助人實際所得的金額,而只不過是預算成本,其中包括營運政府各辦公室及支付福利服務僱員的薪酬開支。

至於其他相關統計數字,美國目前申領福利者總數約為430萬人;參與增補營養扶助計劃(SNAP)則有4670萬人;領取食物券的家庭總數已創新高。以得州為例,一個帶着兩三個孩子的單親母親,若有辦法盡可能領取所有援助計劃的福利,就可以每月取得980元津貼,另加部分醫療保障。

工資高福利減

其他州份所提供的福利就更優厚;據www.statisticbrain.com網站的數據,美國有40個州提供每小時8元以上的福利補貼,其中更有7個州提供每小時超過12元補貼。反觀月薪大致上超過1000元者,就難望符合資格領取福利。工資逾高,獲取福利的機會相對遞減。

舉例來說,勞動入息稅務優惠(EITC)即在受助人入息升至某特定水平就會自動淡出,而實際上申請人必須有入息才符合申領資格。此外,有需要援助者還可申領婦女嬰兒及兒童營養補助計劃(WIC)、聯邦醫療輔助計劃(Medicaid)等其他福利。

向以自由主義立場見稱的Urban Institute曾經進行有關社會福利的調查,發現入息最低者在福利總額中佔最高份額【圖3】,此結果大致上亦算合乎常理。【圖3】以科羅拉多州一般單親家庭狀況為依據,這個州份的福利政策在各州之中可算處於中庸之道,遠高於密西西比州,而遠低於麻省及阿拉斯加州。

無論身處何地,靠領取福利度日的生涯也不好過;時薪只得10元亦然,若待遇只及最低工資水平的就更不在話下。問題是但凡申領福利者既急需現金周轉,對任何政府援助自然來者不拒。雖然大部分人只視福利為臨時救急措施,但近十年來,尤其在五年前出現經濟大衰退之後,在美國申領福利人數已大為激增。

地下經濟引力

因此,在地下經濟中尋求出路以幫補家計,於是成為助長這種另類經濟的一大誘因。既然在不容漏報入息的經濟中,時薪10元的單親家庭亦可能損失福利補貼(損失程度因各州規定而異),倒不如在地下經濟中尋求出路,反而可以保住福利津貼。

針對上述情況,可以有多方對策:例如可反其道而行,而令申領EITC者入息愈多,所獲補貼也愈多。

至於時薪20至30元的熟練工人,其入息水平僅僅稍低於家庭入息中位數,不如繼續留在原來工作崗位,而不申領福利。但若待遇與最低工資水平相差不遠,則轉戰地下當可幫補家計。究竟申領福利者是否必然會投身地下經濟?筆者當然不會作出這種假設,事實上亦非如此。

筆者必須承認,地下經濟與福利制度之間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但彼此間亦難免互有關連,因為福利誘因確實存在。最令筆者擔心的反而是,申領福利與否,亦會由此衍生轉投地下經濟的一代,既可獨立於制度之外,自然亦不會自視為制度中的一分子。

這一代雖屬「另類」,卻也要求醫療保障;而現時既有「奧巴馬醫改法案」(Obamacare),就更有恃無恐,即可參與地下經濟另謀出路,又能得享所需社會福利。另一方面,既然下一代已不再寄望社會保障真能保障其退休生活,亦自然不再留戀舊有制度。

雖然經濟學界每多極富爭議的學說,但筆者以為經濟誘因無可抗拒之說,殆無異議。值得深思的是,信息的背後到底有何含義?




■雖然大部分美國人只視福利為臨時救急措施,但在五年前出現經濟大衰退之後,申領福利人數已大為激增。 (彭博圖片)




發表於 2013-5-14 12:57:32 | 顯示全部樓層
谢谢楼主的分享介绍!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3: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