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896|回覆: 9

[器皿] 〔轉載〕茶具發展歷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5-7 23: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5-7 23:22 編輯

魏晉以前的茶具發展

1.jpg

2.jpg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許多文化習俗可以上溯到文字尚未使用的史前時代。

秦漢以前,茶尚未成爲中國百姓主要的生活飲品,因之沒有專用的器具。但是作爲生活必需的各種器皿已經蓬勃的發展起來,爲茶具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發明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是人類第一次用火來燒造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具,第一次通過自身努力改變黏土這一自然物質性質的成功嘗試。

陶器的顔色有紅、灰、白、黑,這是由於原料或燒制技術不同而造成的,其發展過程是紅陶-灰陶-黑陶-白陶;而彩陶和彩繪陶則是以裝飾手法不同來分類的陶器,器物表面有不少符號、紋飾,含有原始宗教、巫術的用意,但也不乏美感。

進入夏、商、周時期,青銅器步入發展的鼎盛時期,人稱青銅時代。但由於其是貴重器物,日用器皿仍以陶器爲主。此時北方流行比較粗糙的灰陶,商代晚期在中原地區一度出現過精美的白陶與黑陶,東南地區則流行燒制溫度稍高、質地堅硬的印紋硬陶。而商代陶器工藝上最值得一提的是釉的出現。釉是一種玻璃質,施於陶器上,能起到美化、保潔作用。從此一直延伸到漢代,青銅器皿一直是上流社會鍾愛的容器。

近年來,在浙江上虞出土了—批東漢(西元25 --220年)瓷器,出土器物中有碗、壺、杯、茶盞、托具 等。經北京故宮博物館,上海、浙江考古單位鑒定,認 爲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器。這對研究古代青瓷茶具 有重要價值。

魏晉南北朝時期,制瓷業迅速發展。所謂瓷器,主要就是以瓷石、高嶺土爲原料制坯,並經過1200度以上高溫焙燒,胎質燒結,産生結日或玻璃相,質地堅致,幾無吸水性的器具。而恰恰在此時,茶的品飲也在中國發展起來,並最終形成了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從此,陶瓷便成爲中國茶具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隋唐五代時期的茶具發展

3.jpg

4.jpg


飲茶習俗歷經多少年蒙味興衰,終於進入有“盛唐氣象”之譽的大唐王朝——中國中古時期最強盛的封建王朝。強盛的王朝有繁榮的文化,茶文化在此大背景下得以興盛。

唐代茶事之興盛,與朝廷飲茶風尚相關,故有“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時宴”的詩句。另外,佛事的興盛,科舉的推行也使有破睡提神作用的茶飲得以流行。

茶道大行,講求茶藝,這本身就包括了對茶具的講究,要既實用又美觀,所以茶具在品種、做工方面必然有長足的發展。

陆羽在《茶經》列舉的茶具多達二十八種,如果說,這份“清單”過於單調、囉索的話,那麽,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套唐代寄存廷茶具則形象、生動地爲我們展現了千餘年前輝煌、燦爛的工藝美術成就。這套茶具包括金、銀、玻璃、秘色瓷等烹茶、飲茶器物,形式設計豐富多彩,構思巧妙。如盛茶餅用的金銀絲條籠子,呈筒狀,帶蓋,通體用金絲、銀絲編結而成,蓋頂有塔狀編織裝飾,蓋面與蓋沿有金絲盤成的小珠圈,精妙異常。又如鎏金銀鹽台,本是盛鹽的平常之物,但這裏的蓋、台盤、三足的設計爲平展的蓮葉、蓮蓬,似見花枝搖曳、花蕾含苞待放,真乃獨具匠心之作。

當然,茶具幾與陶瓷器同名,茶藝的推廣主要還是陶瓷茶具的功勞。隋、唐、五代的瓷器製作,總格局是“南青北白”。青瓷以越窯爲代表,中唐以後造型、釉色美不勝收,更有釉色清亮晶瑩的精品——秘色瓷。其他著名的産青瓷的窯場有甌窯(屬龍泉窯系)、婺州窯(其茶碗被《茶經》列爲全國第三)、嶽州窯、長沙窯、邛窯等。而白瓷自南朝經隋,至唐代已十分成熟,邢窯産品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已到了堪與青瓷並駕齊驅的地步。《茶經》說邢窯白瓷“類雪”、“類銀”,這是指細白瓷;另一種粗白瓷,呈乳白或灰白色,透明度強,部分器物釉面開冰裂紋片。除邢窯外,其他生産白瓷的窯場有曲陽窯(即唐定窯)、鞏縣窯、密縣窯等。

宋元時期的茶具發展
5.jpg

6.jpg

茶文化在大唐盛世勃興而發展,接下來的宋王朝更使其窮極精巧,走向極致。

北宋共曆九帝一百六十八年。太祖趙匡胤在位僅十餘年,太宗於976年繼位,年號“太平興國”,茶事亦在促“興”之列,因爲就在他即位後的第二年,即下詔要求向朝廷貢茶,並且貢茶的樣式必須是“取象於龍鳳,以別庶飲”,就是要貴賤有別,使喝茶體現天子龍威。當時有名的貢茶基地是福建建安,産地境風鳳凰山一帶稱北苑,故又稱所産之茶爲北苑茶。並苑茶以龍鳳團茶(即以龍鳳圖案的模具壓制而成的餅茶)著稱。咸平年間,丁謂研製出更精良的“大龍團”進貢皇室。慶曆間蔡襄造“小龍團”又勝一籌。以後,元豐間有“密雲龍”,紹興間有“瑞雲翔龍”,大觀初年出白茶,宣和年又有“細水芽”、“龍團勝雪”等。宋代還在朝儀中加進了茶禮使飲茶的含義又引申開去。宋徽宗親撰《大觀茶論》,鼓吹壯舉茶之妙,由此,鬥茶之風盛極一時,達官顯貴、平民百姓、文人墨客樂此不疲,成爲宋代品茗特色。

閑茶時先要把杯盞溫一下,然後是調膏,即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盞中,注入一點沸水,把茶末調製成膏狀。接著是關鍵的點茶,即將開水沖入杯、盞、碗內,須沖點,收止自如,不多不少;再用一把小帚狀的茶筅攪拌、旋轉,以使茶面色澤鮮白、均勻,湯花(茶湯上的泡沫)要緊貼邊沿,以保持時間久者爲勝。當時用的是北苑茶,其名目已多達四十餘種。起初,鬥茶尚有鬥擇優進貢之意,後成爲一種娛樂和自我調養的功夫。

將茶藝藝與書畫詩文融爲一體,使品茗提高到精神境界的,要數一批文化名人,如蔡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他們品茗、賦詩、作畫,留下千古名作。李清照創茶令,即一人出題考另一人,答對者飲茶,輸者只能聞得茶香。

宋、元時期茶肆、茶樓興盛。南宋臨安茶館接納天南地北來客,成爲社交場所。另外,隨著茶飲推廣普及,自宋代起的國家茶政開始對茶葉實行國家專營,稱榷茶。而在邊境地區則以“茶馬互市”(以茶換馬)形式做貿易。這兩項針對茶事的國策對後世影響深遠。

宋代茶具與茶事相適應,五大名窯爭奇鬥豔,繼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後出現了色彩繽紛的瓷藝世界。宋代民間窯場遍佈全國各地,其中出名的磁州窯以濃鬱的民間生活氣息爲特色,樸實淳厚的風格留下了茶史、民間工藝的珍貴資料。

五大名窯中的定窯一族,常見於文人筆墨,蘇軾有“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

在宋、金享有盛名的鈞窯,以其天青、藍灰、灰綠、蔥綠、黑綠、月白、紅紫等豐富多彩的釉色見長。它在元代漸漸形成體系。

耀州窯系是與磁州窯系幾可比肩的另一著名民窯系統。它以青瓷爲主,兼燒白求恩釉、黑釉、絳番等,以刻花、劃花青瓷爲最著名。

南方的青瓷窯場,當以浙江龍泉窯爲最著名。它起自五代,在南宋爲高峰,清康熙以後衰落。其北宋産品造型穩重,品種豐富,流行浮雕蓮瓣紋。南宋時,燒造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貴釉色,品種繁多,幾乎涉及日用品的大部分,與茶事有關的也不少,如渣鬥、杯、盞、碗、壺等。

五大名窯中汝窯窯址發現很晚,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有關記載也有些神秘。陸遊《老學庵筆記》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文獻中或稱其釉色卵白、鴨蛋青、“汁水瑩厚如堆脂然”,釉面開細紋片,即蟹爪紋。

哥窯和官窯也是五大名窯成員,以哥窯的龜裂開片最著名,形成獨特的美感。

宋代盛行鬥茶,深顔色的茶具更能夠襯托鬥茶所呈現的白色茶紋和泡沫,因此與唐代的青白色調比起來,宋代更鍾愛黑色的底色。所用茶具最爲人津津樂道的是福建建窯兔毫盞。其釉色黑青、盞底有放射狀條紋,銀光閃現,異常美觀。以此盞點茶,黑白相映,易於觀察茶面白色泡沫湯花,故名重一時。蘇軾“來試點茶三昧乎,勿驚午盞兔毛斑”,黃庭堅“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都是詠此茶盞的名句。

元代的制瓷也較可觀,産品在器型、釉色等方面爲明、清兩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元代茶壺的變化主要在於壺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則移至腹部。這時江西景德鎮青花瓶異峰突起,聞名於世。青花瓶不僅國內珍愛,而且遠銷國外,特別是日本,因“茶湯之祖”珠光氏特別喜愛這種茶具,後來青花茶具又定名爲“珠光青瓷”。天目茶碗也傳至日本,12世紀至14世紀,日本佛僧到我國天目山佛寺留學,曾帶回天目山的茶碗,這種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人們把這種帶黑釉的陶 瓷通稱爲天目瓷。天目茶碗有黃天目、白天目、黃踐、 曜變、油滴鼈盞、灰潛兔毛盞等。  
 樓主| 發表於 2013-5-7 23:11: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SL888 於 2013-5-7 23:19 編輯

明清茶具的發展
7.jpg

8.jpg

明清廢團茶,散茶大興,烹煮過程簡單化,甚至直接用沖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隨之簡化。但簡化不等於粗製濫造,尤其對壺與碗的要求,更爲精美、別致,出現各種新奇造型。由於中國瓷器到明代有一個高度發展,壺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質地、釉 彩、窯品高下也更爲講究,茶器向簡而精的方向發展。壺、碗歷代皆出現珍品,如明代宜德寶石紅、青花、成化青花、鬥彩等皆 爲上乘茶具。壺的造型也千姿百態。有提梁式、把手式、長身、扁身等各種形狀。圖案則以花鳥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異彩。我國唐代茶碗重古樸,而宋代由於鬥茶的出現,以茶花沫餑較品質高低,需要碗色與茶色和諧或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重瓷器色澤,而 明清以後,茶之種類日益增多,茶湯色澤不一,壺重便利、典稚或樸拙、奇巧,碗則爭妍鬥彩,百花齊放。所以,僅明清壺碗組成 一個大型展覽亦並不費難。

明代時,品茶瓷色尚白,器形貴小,當時許多的 瓷窯多生産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同時還出現了一 種“茶洗”,形狀如碗和孟,底部有孔,是飲茶之前用 來沖洗茶葉的。16世紀中國瓷器出現在法國市場, 致使法國人驚歎不已,大加讚揚。明代中期以後,又出現了用瓷壺和紫砂壺的風尚。

據《陽羨瓷壺賦·序》記載,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還有三位制壺名家: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們所制的各種名壺,風格高雅、造型靈活,古樸精致的藝術韻味,妙不可言。清代的制壺名家有陳鳴遠、惠孟臣、陳鴻壽、楊彭年和邵大享等。紫砂壺的出現,爲茶具的發展提供了又一個廣闊的天地。

到了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也相繼而起。清代京師,則自有獨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貴族、宮室 皇廷,乃至以後許多高檔茶館,皆重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 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蓋。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 者,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託在下,謂之 “地”,茶碗居中,是爲“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個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蓋碗茶源於何時,至今無定論。茶託又稱“茶船”,民間相傳爲唐代西川節度使崔甯之女所造,始爲木托,後以漆制,始稱茶船。但從目前考古發掘來看,茶託的出現肯定更早,所以崔寧之女創茶船之說也只能作故事傳說來看。益碗茶具有許多花樣, 常繪山水花鳥,多出名人手筆。碗內又繪避火圖。有的連同茶託 爲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爲二十四式,以備茶會之 用。清化茶託花樣繁多,有圓形、荷葉形、元寶形等等。北京氣 候高寒,茶具以保溫爲要,所以蓋碗茶具一時風行,此風一起,影響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處處茶館皆備蓋碗茶,至 今特色不減。   

明清以後,茶具不僅爲實用,而且成爲十分典雅的工藝品, 許多家庭喜歡擺一套精美茶具,有客來沏一壺好茶,列杯分茗,既 是親朋情誼,又是藝術品的陳列欣賞。中國人茶藝觀點可以說已深入千家萬戶。   

中國瓷器向來知名世界,飲中國茶,又用中國茶具方爲完美。茶與茶具結合,推動了中國茶文化向外擴展。自明以來,我國出口貿易中茶與瓷器皆爲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現代,中國茶具仍爲世界各國所寶愛。今之東南亞國家,明明是自己燒制的茶具,卻以“中國瓷器”相標榜,以擡高身價。小小茶具對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陸 羽 茶 器
9.jpg

10.jpg
據陸羽《茶經》“四之器”中所列,連同附件統計、 煮茶、飲茶、炙茶和貯茶用且共有29件,可見唐朝時 茶具的發展已很可觀。現分述如下:   

(1)風爐:銅或鐵鑄成,也有泥燒成的。形狀像古 鼎,下有三腳。爐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邊,邊的 6分寬的部分在爐壁內方,以便用泥墁於膛壁。爐下 方的三隻腳,共有21個古字:一腳是“坎上巽下離於 中”,另一腳是“體均五行去百疾”.第三腳是“聖唐滅 胡明年鑄”。在3只腳間各開—窗洞、底下的一個洞 用以通風漏灰。3個窗口上並排有6個古字,一是 “伊公”,一是‘羹陸”,一是“氏茶“,意爲“伊公羹,陸 氏茶”。內設“帶(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爲“木”)”,有3格,一格有長尾野鳴的圖 形,這是火禽,畫有離卦,一格有彪,是風獸,畫巽卦; 另一格有魚,是水蟲,畫坎卦。巽表示風,離表示火, 坎表示水。風能助火,火能把水燒沸,所以要有這三 卦。另有花木、山水等圖案作爲裝飾。據說此爐由陸 羽設計。   

(2)灰承:接受灰燼的用具,由有三隻腳的鐵 盤構成。   

(3)炭撾:六棱的鐵棒,一頭尖,稍下較粗,長1 足。細的一頭系上一小展(原字左有“金”旁)。作爲裝飾。   

(4)火夾:別名筋,就是火鉗。鐵或熟銅制,長 1.3尺。   

(5)竹夾:小青竹製成,長1.2尺,一頭的1寸處 有節,其餘部分剖開,用其夾茶在火上烤時,白竹出 汗,利用它的香氣以增加茶的香味。   

(6)紙囊:即紙袋。用質地白厚的上等剡藤紙,做 成雙層紙袋。貯放烤好的茶,使不致失去香氣。   

(7)碾:由碾輪和碾槽構成。最好用桔木,其次是 梨、桑、梧桐、柘木。碾槽形狀內圓外方,內圓以便運 轉,外方防止傾倒。內可放進碾輪,圓盤狀,直徑3小,中心部厚1寸,邊緣厚0.5寸。盤中心有軸,中方 外圓,長9寸,寬1.7寸。   

(8)拂末:掃茶末用,利用鳥羽。   

(9)、(10)羅、合羅,大竹剖開,彎曲成圓形,紗或 絹作底。篩下的末用合蓋貯放。合,竹節制成,或薄 杉木板彎曲成圓形,漆好。全高3個,蓋1寸,底2 寸,直徑4寸。   

(11)漉水囊:濾水工具。骨架多用生銅製成,因 熟銅制的易附著青苔及汙物,便於清除茶中雜物,鐵 則因鏽而腥澀,影響水味,不宜採用。居住山村的人, 有用竹、木制的,但不耐用,外出不便攜帶,用生銅較 好。袋子用青篾絲織成,可以收卷。或用碧色的絹縫 制,還加上翠鈿作裝飾,直徑5寸,構長1.5寸。又用 綠油布袋貯放全部濾水工具。   

(12)釜:鍋,生鐵製成,以壞了的農具煉鑄。煉鑄 時內抹土外抹砂。裏面因抹土而光滑,鍋內面易於磨 洗,外面因砂而粗糙,易吸熱。鍋的耳製成方形,使平 正;鍋邊較寬,使能伸展得開,鍋臍要長,並在中心, 使火力集中於鍋中間,則水在鍋正中沸騰,水沫易於 上升,水味可醇正。洪州用瓷鍋,萊州用石鍋,瓷鍋、 石鍋都雅致好看,但不堅固,不能持久。用銀鍋非常 清潔,但又過於奢侈華麗。從耐久著眼還是快制好。   

(13)交床:十字相交的木架,上板中空,支援鍋。   

(14)瓢:胡蘆一分爲二而成瓢,或用木製成,叫 犧杓。晉杜毓寫《茶賦》,其中有一句:“酌之以瓠”, 瓠,就是瓢。它的形狀:口闊,瓢身薄,柄短。晉永嘉 中,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一道士對他說,我 名丹丘子,改天你的甌犧裏有多的茶,給我些。甌是 小瓦盆,犧就是木杓,常用梨木製成。   

(15)木夾:以桃、柳、蒲葵、柿心木成竹製成,長 1尺,兩頭用銀包裹。   

(16)鹺簋:“鹺”即“鹽”。盛器,瓷制,圓形,直徑 4寸,像盒子或瓶形,小口壇形,裝鹽用。   

(17)揭:取鹽用具。竹制,長4.1寸,闊9分。   

(18)則:量器,利用貝殼,或用銅、鐵、竹制的匙、 箸之類。大致開水一升,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 末。但喜味淡的可減少,喜濃的可增加。   

(19)碗:越州産的瓷品質最好,鼎州、婺州産的 較差,又嶽州的好,壽州、洪州的差。   

(20)水方:用青杠、槐、楸、梓等木制,漆內方及 外縫,可盛水1鬥。   

(21)熟盂:盛開水用,瓷或砂制,容積2升。   

(22)滌方:用楸木制,形似水方,容積8升,洗滌 茶具。   

(23)滓方:似水方,容積5升,用以收集茶渣。   

(24)畚:白蒲草編成,可放碗10個。   

(25)笤:竹子編成,圓形,高1.2尺,直徑7寸。 或先做成笤形的木模型,用藤子編織,有六出的圓眼、蓋和底如箱子的口,削光滑。   
(26)具列:木或竹製成床或架,或竹木製成小 櫃,有的可開關,上漆,長3尺,闊2尺,高6寸。用以 貯放陳列所有的器具。   

(27)都籃:裝所有器具的竹籃,竹篾編成。內方 編方眼,三角形交錯。外用雙篾,寬篾作經線,細的單 篾編織,交替壓作經線的雙篾,編成方眼,要玲瓏好 看。籃高1.5尺,長2.4尺,寬2尺;籃底寬1尺,高 2寸。   

(28)巾:類似布的粗綢,長2尺,應有兩塊交替使用,清潔茶具。   

(29)紮:茱萸木夾棕櫚纖維,捆緊,成大筆形,作 刷子用。   

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有這麽多複雜的器具似乎難 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說,則是完成一定禮儀,使飲茶至好至精的 必然過程。用器的過程,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其實,現 代烹飪所用器具較陸羽二十四器更爲複雜,只不過廚師作,客人 吃,不知其中艱辛而已。中國古代茶人,用這樣細膩的描述體味 自煎自食的樂趣,也從中表現實踐精神。陸羽當時便說明,所謂“二十四器必備”,是指正式茶宴,至於三五友人,偶而以茶自娛,可據情簡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7 23: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48

主題

1萬

回帖

6萬

積分

超級元老

積分
67653

「友誼大使」勳章百萬富翁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

發表於 2013-5-7 23:58:25 | 顯示全部樓層
果然源遠流長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359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千億富豪勳章

發表於 2013-5-8 00:03:04 | 顯示全部樓層
好耐历史喔~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140

主題

2萬

回帖

100

積分

初級會員

開心快活人

積分
100

百萬富翁勳章千億富豪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神州之星」勳章群組紀念勳章

發表於 2013-5-8 00:04:04 | 顯示全部樓層
資料齊全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648

主題

1萬

回帖

11萬

積分

141見習版主

積分
113875

百萬富翁勳章萬千寵愛勳章論譠元老勳章高級元老勳章超級元老勳章「摩羯座」勳章傑出成就勳章「友誼大使」勳章見習版主勳章141紳士勳章成家立室勳章

發表於 2013-5-8 00:07:27 | 顯示全部樓層
很有歷史價值
   
有空請支持『煙酒茶座區』及『歐洲夜遊區』,多謝!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00:11:10 | 顯示全部樓層
大白菜 發表於 2013-5-8 00:04
資料齊全

thank you very much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00:11:34 | 顯示全部樓層
早洩 發表於 2013-5-8 00:07
很有歷史價值

yes. the development and history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5-8 00: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manunited_club 發表於 2013-5-7 23:58
果然源遠流長

yes....long term history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1-17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