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97|回覆: 1

[其他]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片面統計 真相成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3-26 23:2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塞浦路斯近日的局勢發展深受國際矚目,皆因這個島國面積雖小,但牽一髮動全身,同處敏感時期的歐洲各國亦難免受到波及,況且美國與歐洲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關係就更是千絲萬縷。

本欄今期就先從塞浦路斯說起,繼而圍繞美國就業問題,從多角度剖析各類官方統計的就業數據,以期進一步探討今後的發展前景。

筆者在本年初獲邀到訪希臘,實地考察期間,與當地各界人士的面談選粹《危中見機 「希」望所寄》(本報2月7日)中,就已清楚指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希臘的經濟危機亦繫於小國塞浦路斯的前景。塞浦路斯的銀行體制亦已破產,而該國的銀行業資產更相當於國家經濟總產值四倍以上。該國即將於2月17日舉行大選,正面臨動盪不安的政局。雖然債務總額僅為100億歐羅,但其所面對的程序難題實在難以克服。

「至於塞浦路斯應如何解困,在歐洲至今仍未有定論,而俄羅斯亦想參與其事,筆者相信該國或會因而染指塞浦路斯的銀行業務,更主動提出向有望勝出大選的共黨政府提供經濟援助。該國若為銀行業解困而債台高築,就會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無論如何,塞浦路斯與希臘關係密切,其局勢發展亦將對希臘經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言猶在耳,這個地中海蕞爾島國就已成為全球焦點。

現時塞浦路斯局勢瞬息萬變,該國國會將有何行動仍是未知之數;說不定會否決徵收存款稅的動議,又或採取連串改革措施。正如筆者不厭其煩一再重申,凡此種種足以證明歐羅區只會見機行事,實在難有通盤打算。不過,歐洲當局但求保障銀行與機構而忽略平民百姓的做法,卻未免倒行逆施。

塞浦路斯徵收存款稅的建議,實在愚不可及,此舉無疑等同於鼓勵存戶質疑在銀行存款是否有欠明智。若存款不到10萬歐羅的歐羅區成員國存戶,竟然也成為歐洲財金官僚的徵稅對象,則一般存戶對銀行還有何信心可言?國基會又為何要予人迫使銀行存戶吃虧的印象?

歐式連鎖之勢

除了金融政策以外,塞浦路斯本身的經濟亦面臨極大挑戰。該國面積小如城市;吾友兼財富管理公司EverBank Wealth Management行政總裁特羅特(Frank Trotte)就指出,得克薩斯州從聯邦政府所得的農業補貼額,就已高過塞浦路斯的GDP。鑑於該國的銀行體系總值約為該國GDP的八倍,要塞浦路斯政府來擔保國內銀行的存款實在是本末倒置。

事實上,拜塞浦路斯銀行體制及監管機構的政策所賜,該國的銀行存款總額中,相信有高達半數來自國外,而塞浦路斯據說亦已成為俄羅斯不少寡頭壟斷資本家及犯罪集團洗黑錢的好地方。德國大選在即,更難指望該國選民會同意貸款給一個背景如此複雜的國家。

既然歐洲央行曾出手挽救希臘銀行及存戶,為何塞浦路斯反成特例,而單單令小存戶蒙受損失?一旦該國銀行因失救而相繼倒閉,所有存戶就更損失慘重,因為塞浦路斯在債市已是舉債無門。

歐羅區內銀行所以慘淡收場,只因區內既無明確銀行業政策,亦無涵蓋所有成員國的存款保險。歷經上次金融危機之後,各國雖曾承諾在兩方面作出補救,但卻在德國無意為他人作嫁衣裳的默克爾政府反對下作罷。

筆者早於數周前已在本欄指出,歐羅實驗面臨的挑戰主要在以下兩方面:一、法國境內不少銀行一旦倒閉,由於規模大得無法挽救,實在後果堪虞;二、歐羅區內不少成員國內,已有愈來愈多選民對現狀感到忍無可忍。歐盟領袖處理塞浦路斯當前局勢的手法令人不敢恭維,更使本已未許樂觀的形勢火上加油。

美國專責發布就業數據的官方機構是勞工統計部(Bureau of Labour Statistics;簡稱BLS);BLS《就業現況報告》(Employment Situation)中所包括的基本資料中,以下列兩項為首:


• 每月非農業就業人數的增減數額


• 失業率

上月份以上兩項數字分別為155,000與7.8%。首項數字反映美國月內新增職位數目;第二項數字則反映同月內失業者佔勞動人口的百分比。


美式就業統計

雖然美國獨立宣言說人人生而平等,但美國就業數據按月計算,月與月之間就難免各有不同。天災人禍自然無法逆料,反而部分趨勢如暑假期間一家大小往往度假外遊,又或者每年12月是購物旺季等等,就可說屢試不爽,十分可靠。


考慮到上述客觀形勢,BLS的統計員於是對收集所得數字作出「季節性調整」,以便以同一準則比較不同月份的數據。不過,由於有關調整並非人人需要,而且調整方法亦非人人接受,BLS同時也公布未經季節性調整的就業數據。


說美國現時失業率為7.8%,此百分比基於什麼總數而言?一般人可能以為是美國的總人口,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就業,也不見得所有人都願意工作。因此,失業率其實只是BLS所謂「勞動人口」中的百分比。


以全國人口為統計對象的是美國人口普查,而BLS專注統計的數據,只是全美國「16歲以上非住院人口」(civilian non-institutional population)。囚犯在獄中勞動,不論是鑿石或製作車牌,雖然亦有報酬,但由於監獄屬「住院」之類,所以囚犯不在勞動市場競爭之列。同樣道理,住在醫院、護理院等院舍者,自然也剔除在「非住院人口」之外。

BLS住戶就業調查(Household Survey)正式名稱為「現時在職人口調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每月抽樣進行,以大約六萬個住戶為對象。調查其實先由美國人口普查局進行,然後再將原始數據交由BLS作進一步分析。


6萬個住戶通常在每月第12日接受調查訪問;訪問的那個星期稱為「參照周」(reference week),由調查人員詢問受訪者的工作狀況。根據受訪者的答覆,BLS就會將住戶中16歲以上成員按下列三大類別分類:


• 在職


• 失業


• 非勞動人口

正是根據BLS上述的取樣方式,就推算出美國全國在2012年12月中的「在職」人數達143,305,000。至於受訪住戶中的成員,則必須符合下列所有標準才算「失業」:


• 「參照周」內一直並無就業


• 「參照周」內可隨時就業


• 受訪前四周內一直有實際求職行動

根據上述定義,BLS認為2012年12月美國失業人數為12,206,000;加上143,305,000的在職人數,即有155,511,000在職或有意工作者,而這就是所謂的「16歲以上非住院人口」的總數。


以這項總數為根據,就可計算出失業率:12,206,000 ÷ 155,511,000 = 7.8%。回顧一年前的失業率為8.5%,現時的就業情況豈不是已大有改善?且別高興得太早。


「16歲以上非住院人口」總數為244,350,000,其中減去勞動人數之後,就得出88,839,000,亦即BLS所謂的「非勞動人口」,既非「在職」,亦非「失業」,這八千多萬當然絕非小數目。

「難免扭曲」指標

BLS追蹤這一類別所用的統計指標稱為「(勞動)參與率」(participation rate)。該局發現美國人口在2012年12月有63.6%正在職或求職。「參與率」已長期持勢下跌,箇中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正如前述,受訪者不但要有能力而且願意工作,更須符合在近四周內一直有積極求職才算「失業」,否則就不算失業。


須知「非勞動人口」中還有「失意職場」一類(discouraged worker)更難處理;這類職場分子雖然曾經工作,但在失業之後就未能就業,而且亦一直未有「積極」求職;這類待業者往往希望在就業情況似見改善時,才再度求職。這於是產生看似互相矛盾的現象,亦即經濟改善令「失意職場」分子重新求職,導致勞動人口數目增加,而失業率卻不跌反升。


在失業率隨「參與率」變動的情況下,即使增聘或辭退的人數維持不變,失業率亦可隨時出現重大變化。以上述2012年12月的統計為例,在88,839,000「非勞動人口」中,若有1%突然在該月重新求職,則這批全數888,390的人都會被官方列入失業之類。


於是失業人數就會由12,206,000升至13,094,390,勞動人口也就由155,511,000上升至156,399,390,而失業率自然變成8.4%,而非7.8%。假使「非勞動人口」中突然「積極」求職的比例增至5%,失業率就會進一步升至11%!根據其他相關調查結果,目前的「非勞動參與者」突然積極求職的比例增至5%亦絕非不可能,實際比率也許甚至遠高於此。


由此可見,採用BLS的統計方法而產生上述重大偏差的情況根本不足為奇。該部門的統計方法旨在化繁為簡,在某程度上引致扭曲現象實屬無可避免。既然官方視失業率由7.8%微降至7.6%為重大改善,因而大事宣揚經濟政策已見成效,一旦情況逆轉,失業率升幅相若,難道又可視之為經濟衰退的實證,因而對前景感到絕望?數據分析不可盡信,於此可見一斑。

好轉表象背後

事實上,BLS秉承一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作風,亦有提供其他就業統計指標。不過,此等另類指標所揭示的就業形勢較為悲觀,不合但求迎合大眾的主流媒體口味,因而備受冷落。吾友威廉斯(Grant Williams)最近就在其「奇聞異見錄」(Things That Make You Go Hmmm…)通訊對此作出以下評語:


「除卻所謂『官方』失業率(U-3)以外,失業率五花八門,不一而足,此一現象就正好令人對統計數據易受操縱的現實提高警惕。最全面的失業率(U-6)就更較官方失業率高出一倍之多;U-6失業率涵蓋以下幾方面:

• 有意全職工作但由於經濟原因而未能就業的兼職者


• 「失意職場」或因經濟現狀令其相信就業無望而放棄求職者


• 其他『近似散工』、『散工』,以及有能力而又願意工作但近期未有求職者」

若將【表1】及【表2】數據對比,可見此一現象由來已久。




與其單看一個月的數字,不如以長線分析為依據;假以時日,各種統計上的偏差亦會自行修正。失業數據不但會按年月反覆修訂,甚至每隔幾年就會按最新而又較為準確的數據大舉修訂。舉例來說,2012年12月的新增職位在兩個月後修訂為219,000份,較原先預測的統計數字上升幾達40%;但到2013年1月則又根據最新數據以38,000份的減幅下調。由此可見,大幅度的修訂實屬司空見慣。


喬治布殊當政時期的「無就業復蘇」(jobless recovery)記憶猶新,經多年後所作調整,就知當時所指的情況其實並非「無就業」。既然季節性調整主要根據近期就業趨勢,若趨勢一直向下,季節性調整就難免低估新增職位的數目。同一道理,在最近的信貸危機期間,由於前此的就業趨勢持續向上,失業率亦自然向下調整。


BLS既然負責就業情況的估算工作,自需依靠某種估算機制,但與部分人的猜測相反,實無「造數」之嫌。不過,這個部門所採用的統計方式確實頗具爭議性。


此外,對於每月開業及倒閉的企業數字,亦即所謂「創業/結業比例」(birth/death ratio),BLS只能作出粗略估計, 因而其中偏差亦可以非同小可。實質「創業/結業比例」也許要在統計報告發表經年,而待稅務數據等資料收集完備,並經詳加分析之後才能確定。


因此,面對官方公布的就業數字,就必須緊記以下兩點:第一,BLS後來所修訂的數字,定必較最初公布數字重要,因為歷時趨勢往往能提供每月數據欠缺的有用資料。若能將趨勢數據結合其他調查及來自其他方面的相關資料,就能呈現出一幅較為可靠的經濟及市場走勢圖。第二,單靠每月報告內數據的投資者,投資損手亦只能怪自己粗心大意。


至於美國目前失業狀況實際上有多嚴重,BLS至少能提供可資參考的粗略數據。要進一步作出比較,可參照【表3】中所列舉2007年12月的相關數字。雖然當年的經濟衰退現象尚未全面浮現,但當時的經濟信心水平依然普遍偏高。【表3】值得注意的特點及異常現象如下:




• 2007年的失業情況遠較現時為輕,失業率甚至較部分經濟學家視為「全民就業」的5.5% 水平為低。


• 16歲以上非住院人口在五年之間增加1100萬,而勞動人口同期卻只增加160萬。


• 2012年就業人數較2007年實際上少190萬。


• 「非勞動人口」在五年間增加850萬。


任何人若曾抱怨2007年12月那份就業統計報告結果未如理想,現時都想必寧願歷史重演。美國當前的就業情況不但遠差於當年,更出現就業懸殊現象。篇幅所限,還是留待筆者在以就業為題的著作中詳細分析好了。



■塞浦路斯徵收存款稅的建議,實在愚不可及,此舉無疑等同於鼓勵存戶質疑在銀行存款是否明智。 (法新社圖片)
發表於 2013-3-28 00: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it needs much time to solve the issu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