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29|回覆: 0

[其他] 畢老林: 失業通脹兩條柱美息港樓一氣通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3-22 19:27: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月21日,周四。港府「辣招」頻出壓抑樓市,記得有論者曾指出,這些招數的效用,遠不如美國失業率下降大,理由是後者一旦跌穿6.5%,聯儲局不加息亦不行。換句話說,SSD、BSD、DSD多管齊下壓抑樓市的功效,尚不及美國失業率每月下跌十多二十個基點。以偏概全?也許;毫無道理?未必。

兩元素無優次之分

向有跟進聯儲局貨幣政策習慣的讀者,應記得遲至去年6月,聯儲局對推出新一輪QE,態度並不特別進取。貝南奇當時曾說,LSAP(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即QE)涉及風險和成本,推出新一輪措施不宜操之過急。言猶在耳,聯儲局去年9月便為QE3開綠燈,月購400億美元按揭抵押證券(MBS)。

至年底,曾揚言加推LSAP不宜草率行事的貝南奇,非但要為12月宣布擴大量寬解畫(在QE3月購400億美元MBS的基礎上,每月再買入450億美元長期國債,合計達850億美元,不設時限),還破天荒引入「數字門檻」,以失業率不低於6.5%、通脹未來一至二年內不高於2.5%,取代「某年某月」,作為超寬鬆政策時效的依歸。

在剛結束的3月會議聲明中,聯儲局除了略為調低經濟增長和失業率預測外,其餘環節基本不變。那等於說,QE以至息口何去何從,一切仍得看失業率和通脹預期兩個「門檻」的起伏變化。

情況有變如何取捨

也許由於美國復蘇陰晴不定、失業改善進度差強人意,市場在聯儲局新引入的兩項條件中,重視失業率遠多於通脹預期。然而,兩項條件實無優次之分,只要其中一環有「破位」之兆,聯儲局內的鷹派便會聲勢大振,而市場對聯儲局結束量寬/提前加息的預期,亦會隨之升溫。觀察美國息口去向與本港樓市關係時,不應只看失業率,對另一個元素——通脹預期——亦不容掉以輕心。

自去年12月聯儲局為貨幣政策引入「數字門檻」以來,老畢心裏一直有個疑問,就是假設通脹升溫速度快過失業率下降步伐,作為決策者,究竟應冒物價失控之險維持超寬鬆政策以促進就業,還是在就業改善未竟全功下,仍要及早收緊政策以杜絕通脹之患?

聯儲局暫時毋須為此而憂,只因通脹仍未出現明顯升溫迹象,而失業率離6.5%目標尚遠,維持寬鬆政策空間未失。然而,情況一旦有變,決策者應如何取捨?

近月數據顯示,美國就業市場持續改善,私企招聘意欲大大改善之餘,失業率上月亦降至7.7%,低於奧巴馬剛上場(2009年1月)時的水平。不過,以絕對值衡量,這個失業率仍遠高於經濟復蘇四年應有的水平,而聯儲局表明將用作決策參考的另一項指標——就業市場參與率(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rate)——則遠低於就業真正復蘇應有的水平。單看數據,聯儲局大有理由繼續寬鬆,直至就業市場重納正軌。6.5%目標之設,正是要告訴市場,失業率一天未回落至這個水平,買債不會停、利率不會升。然而,能否這樣走下去,還須問過「數字門檻」的另一條柱——通脹預期。

美國2月份消費物業指數(CPI)整體和核心(core)按年升幅皆為2%,那是食品和能源價格尚算穩定(分別上升1.6%和2.3%)、各類耐用品和非耐用品價格平穩有以致之。可是,有兩點值得注意:①工資增長微有加快迹象;②勞務繼續成為帶動價格上升的主要動力,當中佔CPI比重達三分一的住屋相關成本,2月份按年上升2.3%。美國樓市復蘇對通脹和通脹預期的牽引作用,不容忽視。

鷹向鴿「挑機」

美國的通脹「打和點」(breakevens,以抗通脹國債〔TIPS〕孳息減去傳統國債孳息,餘數即為「打和點」,即市場對通脹的預期),五年期目前約為2.4%【圖1】,二年期亦相差無幾。按照聯儲局的政策框架,目前的通脹預期雖未超越2.5%的上限,但美國樓市若持續復蘇(樓價在部分地區因供求失衡被大幅搶高,近日時有所聞),建造業人力需求繼續對失業率下降作出貢獻,那麼要把通脹預期甚至CPI通脹率推上2.5%水平,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事。到其時,聯儲局內的鷹派會不乘勢發難、向鴿派「挑機」嗎【圖2】?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8: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