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自九十年代的經濟泡沫爆破後,經濟發展一直停滯不前,現在已經歷了兩個迷失十年。日本為了振興經濟,是率先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國家,但多年貨幣量寬並沒有令日本經濟走出谷底,反而政府連年發債,以公共投資來維持生產總值增長,日本政府的債務水平已到了極高水平,只是債券大多由其國民持有,不像美國由於美元的國際儲備功能,美債多由國際投資者和央行持有,所以儘管日本的國債發行額高企,日本財政危機的國際影響從來不及美國。
然而,這個局面正逐步產生微妙的變化,各種數據都在顯示日本經濟的不景,已是到了不堪的地步,日本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首先,外資持有日本國債的金額和百分比正在上升,根據日本央行最近數據顯示,在今年9月底,外資持有日本國債的金額已達86萬億日圓,比去年上升11個百分點,金額更創新高;而外資持有日本國債的百分比,已是未到期國債的9.1%,這也是另一個新高。這些數據說明了日債問題已開始不再是一個本土的課題,而是慢慢的國際化;當然,日本國債外資持有的百分比,和美國國債相比仍有一段大距離,但可以確定的是,日本國債問題已不再局限於日本國土之內。
其次,就是日本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和日本國債問題相結合,已令這個環球印銀紙遊戲你追我逐。在新一任日本政府就任前,日本央行已表明會增加購買國債的力度,將會增加10萬億日圓的購債金額。現時由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國債,總額已達105萬億日圓,已是全部日本國債的九分一,現時再加上預計的10萬億日圓增購計劃,也即是在目前的基礎上,再增加十分一的購債額,央行這樣的擴大量化寬鬆規模,目的只是希望支持經濟和擺脫通縮,可是以這樣的力度來加諸市場,反映的是日本經濟疲不能興,只能繼續以加大量寬來苟延殘喘。
第三,就是日本政府的整體債務承受能力,或許已到了其國家金融安全的範圍極限。現時日本總體債務規模已升至948萬億日圓,再加上其他負債,日本政府負債總額已達1133萬億日圓,而日本家庭淨資產為1156萬億日圓,相差大約只有23萬億日圓。這個數據反映一個現象,就是傳統以來日債主要由日本買家承購,但隨着日債上升和日本國內承購力度轉弱,這種以國內資產支持國家債務的遊戲,已愈來愈不再靈驗,起碼這種吸取民間力量來供政府花費的模式,已快到了盡頭。以前日本可以用低息來發債,由於持有人主要是日本國民,也就是對國際影響不大,但國內承受力度不再,因而日本國債需轉向國際投資者的時候,其國債孳息率也不可能太低,這對日本高企的國債水平來說是兩難,利息太低吸引不了借方,但利息回升又會增加日本政府的利息負擔。
除了國債務問題外,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已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日本企業在不少範圍都給南韓企業追趕上來,一些家傳戶曉的日本企業連年錄得巨額虧損,已瀕倒閉邊緣,展望日本經濟的中短期發展,除了在寬鬆貨幣政策下可以對資產市場有支持作用之外,實在找不到令人樂觀之處。
* 作者為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