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手機就不同了,由於體積細小,所以即使配備的主要晶片一樣,其底板和一些晶片、電路都必需要依手機的形狀進行定制,而無線晶片及相機等也會有所不同。這令同一個系統,在不同的手機型號上都需要使用不同的驅動程式組合。加上每家廠商都會在旗下手機中配備自家的軟體,直接令系統升級的難度提高。如果隨便讓使用者接觸系統內部檔案的話,只要出現失誤,輕則頻頻出現 Force Close 情況,重蹈 Windows Mobile 的覆轍,或是可能令手機完全無法開機,要用重灌的方法解決;更甚者則可能將手機變磚(就是因驅動程式出錯引致不能修復的硬體問題),需要直接回廠修理。
由以上觀點看,手機要升級的話的確有不小的風險,而這些風險絕對不是一般使用者所能承受的;這也成為使用者要求廠商提供免費升級的理據。不過如果倒過來,由廠商的出發點去想呢?對他們來說,要推出一部電腦,只要選好硬體,付出 Windows 的授權費,然後分別灌好系統和驅動程式,再加上一些自家的軟體,基本上就可以推出了;升級?這方面是 Microsoft 負責,他們要收取開發費用也是正常的,即使萬一有硬體沒有及時寫好驅動程式,只要暫時拔下不用就可以了。
那手機呢?選好硬體、設計好以後,雖然需要付出的授權費較低,但要知道 Google 只負責 Android 主系統和 Google Apps 的升級,但升級後對不同軟體的相容性、驅動程式、以及客製化的部份,都需要廠商或開發者一一自行處理。先不說驅動程式必需準備齊全(而且不少更是來自不同廠商),只是不同的客製化介面和整合等等都足夠讓廠商頭大了,據一些廠商的工程師所說,要為一部手機製作升級方案,成本可是和研發一部新手機(應該是指其系統)相差無幾的呢。可是由於 Windows Mobile 和 iOS 開了手機系統免費升級的先例,所以才不得不跟隨其做法 -- 不過一來 Windows Mobile 年代沒那麼多自家介面,而 Apple 更是將所有工作一手包辦,在開發新系統版本時就可以先準備好舊型號的升級方案,所以在升級的速度上都比 Android 快得多
就這個問題,小弟近日也和另一些硬體廠商談過。雖然製造的產品不同,但整體得出的結論是,廠商為其手機升級,最高難度的地方其實在於一些自家的介面整合(像是社交網絡和聯絡人 / 撥號介面等),而驅動程式等只是次要。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自家介面的話,升級的時程應該會快得多,維護也應該簡單得多。這點由第三方 ROM 的「生態系統」可以看得出來:在一些手機上裝上如 CM 之類基於 AOSP 的 ROM,其穩定性甚至會比原裝的系統更穩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