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ME Group不僅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及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擁有者及經營者,名下還有由其營運的紐約商品交易所,影響力絕不限於芝加哥。這家交易所控股集團如今更放眼大西洋彼岸,計劃在倫敦開設衍生工具交易所。CME交投量有20%來自歐洲,決定在歐洲大展拳腳大有道理,選擇在此時此刻出擊也相當明智。
CME以往曾多番嘗試在倫敦建立橋頭堡,但始終未能成功,至今在當地的業務非常有限。集團曾經向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提出收購,以期取得「現成」的完善市場交易基建,但卻在輪選過程中被淘汰出局;LME最終在6月決定接受港交所(388)提出的14億英鎊收購方案。
不過,CME積極出征英倫的真正原動力,卻來自歐盟今春否決德交所與紐歐所併購方案的裁決。紐歐所與德交所的併購方案因為違反競爭原則而不獲放行,那管兩交易所提出的辯解其實不無道理,也就是對各自業務的更大威脅並非來自對方,而是CME。
CME市值達180億美元,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交易所經營商,較第二位的港交所高30億美元。集團幾乎完全壟斷美國的期貨交易,市佔率高達98%。鑑於歐洲監管機構正着手把愈來愈多衍生工具交易納入受管制的市場,加上倫敦是環球外滙交易的樞紐,難怪CME會看中歐洲,並計劃先從外滙期貨業務入手。
紐歐所旗下的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及德交所旗下的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向來是母公司盈利的一大來源,但最終或因為CME加入戰團而受到衝擊。CME要跟Liffe及Eurex搶生意並非易事,至少要提供新產品出奇制勝。但無論如何,歐洲多添競爭者,實在無任歡迎。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CME Group計劃在歐洲大展拳腳 (彭博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