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53|回覆: 0

[其他] 畢老林: 冼博德,你會實話實說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8-8 19:0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月7日,周二。

Can a bank really stand for something?

Can it balance its ambition with its conscience?

To do what it must. Not what it can.

As not everything in life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Can it look not only at the profit it makes but how it makes that profit?

And stand beside people, not above them.

Where every solution depends on each person.

Simply by doing good, can a bank in fact be great?

In the many places we call home, our purpose remains the same.

To be here for people. Here for progress. Here for the long run.

Here for good.

發人深省無比諷刺

精雕細琢的措辭,略帶異國風情的英語腔調,那不是宣揚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奧運單張,而是渣打集團(2888)2010年一個廣告中觸動人心的字句。Can it balance its ambition with its conscience? Can it look not only at the profit it makes but how it makes that profit?假如紐約州金融廳關於渣打觸犯美國反洗黑錢法例的指控確有其事,廣告中此發人深省的二問,渣打大有資格把「No」這個答案寫在牆上!

更調刺的是,短短一個月前,渣打集團行政總裁冼博德(Peter Sands)【圖】榮獲業內刊物Euromoney選為「2012年最優秀銀行家」(Banker of the Year)。此君對渣打在新興市場大放異彩的建樹,尚在其次;這個獎落在冼博德手上,主要還是為了表揚他在挽救銀行聲譽上所作的貢獻。在謝辭中,冼博德強調兩點:①要重振公眾對銀行業和銀行家的信任;②銀行必須着眼於撮合儲蓄戶與借款人的傳統角色,為經濟供應「氧氣」。

亞洲業務跑贏滙控

在第二點上,渣打對客戶和投資者素有交代,集團向以開拓亞洲、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為策略重心。貨比三家,渣打跟滙控(005)和花旗兩家活躍於亞洲的跨國大行比較,輕易跑贏。過去十年,渣打亞洲業務營業額年均增長18%,壓倒滙控的10%和花旗的11%。以投資回報而論,次按危機以還,渣打股價五年間微升5%,雖稱不上驕人,惟亞洲銀行股同期平均下跌25%,而受債務危機摧殘的歐洲銀行板塊,過去五年更暴瀉七成。「橙」與「橙」比,渣打這家被《金融時報》形容為「沉悶得來稱職」(boring but good)的錢莊,次按後表現足向投資者交代有餘。

然而,隨着紐約州金融服務廳發表聲明,指控渣打集團全資擁有的渣打銀行(SCB)於2001至2010年接近十年間,與伊朗過從甚密,進行了接近六萬宗秘密交易,瞞着監管當局協助伊朗客戶處理合共2500億美元資金,從中賺取數以億美元計費用,渣打予人的良好印象,已於一夜間徹底改變。

集團大力否定美方對事件的描述,並以一句「逾99.9%涉及伊朗的交易均合規」,反駁紐約州金融廳極之嚴厲的指控。

事件真相尚待查證,現階段不宜假設渣打有罪。可是,冼博德在接受「最優秀銀行家」大獎時隆而重之提及的兩點,其一(充分發揮「沉悶得來稱職」錢莊大智若愚的優點)不負眾望;另一(克盡己任重振公眾對銀行業的信任)卻隨着集團捲入洗黑錢醜聞而顯得惺惺作態,虛偽違心。渣打在金融危機後力保不失的股價,於消息傳出首個交易日即跌個四腳朝天,可說是公眾對集團誠信重新估計的第一「擊」!

同樣是洗黑錢,滙控牽涉的組織、集團以至個人,性質地域皆較渣打廣泛,但消息對滙控的負面影響遠不如渣打嚴重,這除了紐約州金融廳對渣打的指控,比美國當局圍繞滙控的質疑嚴厲得多外,最重要的分別還在於「大笨象」縱有違規,在當局眼中只是監管不力漏洞百出,集團高層已為此三番四次道歉,間接否定了事件涉及知法犯法從中謀利。

誘因巨大鋌而走險

渣打卻不同,集團若像滙控那樣第一時間致歉,等於承認紐約州金融廳的指控與事實相符,經營牌照固然未必能保,銀行形象一鋪清袋之餘,集團高層會否受到刑事追究難說得很。渣打選擇大力還擊,是可以理解的。

紐約州金融廳發表的聲明,看過的人恐怕都會瞠目結舌。金額巨大(九年間秘密交易接近六萬宗,涉資2500億美元)尚在其次,從聲明中第30點和第32點觀之,渣打為涉及伊朗客戶的交易立下正規營運處理程序(Quality Operating Procedure Iranian Bank Processing)(第30點)。隨着交易規模金額持續上升,渣打處理伊朗客戶的程序亦「與時俱進」。由於業務增長迅速,員工應接不暇,渣打紐約分支為此設立電子處理系統,服侍伊朗客戶走上「自動化」軌道(第32點)。這兩點指控若非子虛烏有,而交易確實觸犯美國反洗黑錢條例,如此有步驟有系統的VIP式「款待」,集團最高負責人豈有「純屬疏忽」之理?

然而,在老畢看來,聲明中關於渣打利用同業紛紛對伊朗敬而遠之的機會,趁勢力拓相關業務,為謀取暴利不惜押上集團聲譽(第35點),對銀行業啟發性最大。

在8月1日〈貪腐溫床〉中,老畢引用了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的觀點,對銀行業近期連串醜聞作出分析。貝克不認同監管愈多愈嚴,銀行業貪腐情況便會收歛;反之,監管條例愈苛刻,從業員為「食大茶飯」鋌而走險的誘因便愈大。

老畢當時並不完全同意貝克的看法,理由是他沒有把不受監管或監管似有還無惟歪風劣行不斷的行業一併考慮,令兩者無從直接比較,銀行家是否特別貪腐難以說準,大師的見解因此可能存有「盲點」。

不幸得很,看過紐約州金融廳對渣打巨細無遺的指控(倫敦總行高層以「You f---ing Americans」回應集團美洲業務主管2006年針對伊朗交易風險的警告,看得人「拍案叫絕」之餘,亦充分彰顯決策者不聽勸諭一意孤行,白花花的銀紙足以令高層向阻人發達者「爆粗」),利字當頭,收緊監管只會鼓勵願意冒險者以身試法,確實大有道理。渣打的對手因美國收緊伊朗制裁紛紛撤退,集團自2003年乘虛而入,為一心吃大茶飯者製造了「富貴險中求」的良機。「最優秀銀行家」,你會實話實說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5-9-24 14: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