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軍五大主力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十一師。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的「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部隊。
新一軍、新六軍
新一軍、新六軍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創建之部隊。
新一軍前身為新編三十八師。該師即由宋子文的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之後在1937年的上海戰役中傷亡慘重,在松滬會戰後仍具戰力的部隊遭團長黃傑帶走另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師。孫立人復職後於1938年年底以傷癒舊部與新募人員重組,後因軍委會壓力,重建的稅警總團遭軍委會改編為新編三十八師自財政部轉移至軍事委員會指揮。1941年底新三十八師編入遠征軍隨六十六軍進入緬甸作戰。後因戰局不利撤往印度,並補充美式裝備及訓練,1942年成軍於印度,首任軍長鄭洞國,下轄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及新編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成軍之後新一軍於1944年印緬戰場反攻作戰創下極大戰果,博得「天下第一軍」的美譽。
新六軍於1944年成軍於緬北,以原隸屬新一軍的新編二十二師與隨後空運至印度的五十師擴編而成,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任新六軍軍長,自稱為「主力之主力」。
第五軍
第五軍原為陸軍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成立於1937年,曾參加淞滬會戰以及南京保衛戰。1938年利用蘇聯援助裝備擴編為第200師,1939年編為第五軍,下轄200師,榮譽第一師,新編22師。
第五軍的組成中200師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而榮譽一師編成人員大多為多次作戰存活的老兵,部隊高階軍官則多為留學歸國之高材生,在補給、兵員素質上比一般部隊來的優秀;編成後的第五軍首戰為1939年11月崑崙關戰役,雖然創下了殲滅日軍數千的戰果,但也遭到了重創,傷亡總計高達了1萬5千人(以國民革命軍編制軍級單位滿編為3萬人左右)。在此場戰役後第五軍後撤整補到1942年編入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協助英軍抵抗日軍進攻,但是因主官衝突,英軍棄守不顧因而損失甚大,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殉國,裝甲部隊損失慘重;而新編22師則撤入印度,後來重編納入新一軍編制。
1943年在雲南休整補充,並改換美械,邱清泉被任為軍長。並於1944年滇西反攻時擔任反攻重任。
整編七十四師
整編七十四師從七十四軍整編而成,實際兵力為三萬多人。七十四軍於抗日戰爭爆發後由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五十八師(師長俞濟時)、五十七師組成,由於組成部隊都是五開頭的師團,日軍稱之為「三五部隊」,軍長最初由身為蔣中正親信,並在一二八淞滬會戰帶傷奮戰的俞濟時中將兼任,後由王耀武接任。七四軍在成立後幾乎參加了自松滬會戰後所有位於華中華南的各大會戰,並多次創下重創日軍的重大戰功,故被日軍所憎。
在1939年國民革命軍會議後,七四軍改為攻擊軍編製,享有優先補給以及優質兵源補充之優勢,高層的授意加上軍長王耀武本身經商生財有道同時知人善任,七四軍享有當時國軍中數一數二的後勤撫卹與優秀軍官,因此兵員凝聚性強戰鬥力高昂,故74軍雖多次在各大會戰中以慘重代價挫敗日軍,但仍能補齊維持優秀戰力,故享有「抗日鐵軍」的稱號。當時有一個說法:「有10個74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
抗戰結束後,由美國協助空運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
整編十一師
整編第十一師系從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八軍整編而成,為陳誠系(即所謂「土木系」)。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中正所倚重之嫡系部隊。中原大戰後陳誠為第十八軍軍長,下轄第十一師,之後數次擴編,抗戰前下轄十一、十四、六十七三個師。抗戰期間曾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常德會戰。抗戰期間十八軍以「廉潔治軍」、不吃「空額」聞名。1946年第十八軍按照整軍會議整編為整編第十一師。
在國共主力決戰前夕,整編第十一師先是恢復為第十八軍,後再擴編為第十二兵團。政府發佈由黃維任第十二兵團中將司令,胡璉為第十二兵團副司令。胡璉在政府任命發佈後,因病休養暫不到職。
抗戰後至內戰被殲
抗戰勝利後,國軍主力大部份在西南地區,新一軍、新六軍、第五十二軍由美軍海軍運往東北,杜聿明出任東北保安司令。在1945年11月下達了進攻山海關命令,以第五十二軍為主力共5個師,猛攻拿下山海關。並以新一軍、新六軍與林彪指揮的第三縱隊在關外大打,孫立人策動第二次四平戰役重新佔領四平,林彪潰退至松花江,6月馬歇爾來華調停,蔣中正宣佈停戰;邱清泉接第五軍,成為華東戰場之干城,第七十四軍守衛南京;第十八軍駐華中;第八軍駐兩廣;第三十五軍從綏遠移駐平津;第二十五軍駐蘇北,第七軍駐大別山,與中共華東野戰軍纏鬥許久。
1946年8月原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因與杜聿明不合,調台灣鳳山訓練新兵,當時東北局勢仍有可為。孫立人於台灣鳳山練兵的陸軍訓練司令部即為現今台灣陸軍第八軍團的前身。而後新六軍、新一軍則在1948年先後在東北遼西會戰中被包圍殲滅,新六軍軍長廖耀湘被俘。
整編七十四師在1947年5月主動進攻山東共軍,原本寄望共軍在圍殲整編第七十四師時外側國軍可執行反包圍殲滅華東野戰軍,但因為國軍將領間不和因素導致友軍作戰不力使得整編第七十四師於孟良崮戰役被圍殲,師長張靈甫戰死。自此國軍在內戰中不斷處於下風。
第五軍、整編第十一師則在1948年九月起的徐蚌會戰(徐蚌會戰)中被包圍殲滅。當時中共華東野戰軍圍攻黃百韜第七兵團,邱清泉、李彌分別率領第二、第十三兵團增援垂成,隨後第二、第十三兵團被困於陳官莊,邱清泉戰敗自裁殉國。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杜聿明被俘。黃維率領國軍第十二兵團於雙堆集被中共中原野戰軍包圍,政府命令胡璉由國軍空軍飛抵前線,跳傘至第十二兵團司令部到任。後來第十二兵團司令部被擊潰,黃維被俘。胡璉率領第十二兵團殘部以戰車突圍。第十二兵團合併其他部隊殘存兵力後轉進至金門,為金門防衛司令部,後來演變為現今台灣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
排名和評價
五大主力中整編11師、整編第五軍、整編第74師曾投放華東戰場,粟裕在回憶錄中提到,「第五軍邱清泉,一直是華野尋殲的對象。五軍戰鬥力比74師稍差,與18軍不相上下,各有所長。邱清泉好打滑頭仗,跟友鄰關係不好,這次解決他沒有遇到多大的困難」。
國軍五大主力
編號 軍長 覆亡原因
新一軍 孫立人、潘裕昆 遼西會戰被殲滅
新六軍 廖耀湘
編號 軍長 覆亡原因
第五軍 杜聿明、邱清泉 徐蚌會戰於陳官莊被殲滅
編號 軍長 覆亡原因
整編七十四師 張靈甫 孟良崮戰役被殲滅
編號 軍長 覆亡原因
整編十一師 胡璉、楊伯濤 徐蚌會戰於雙堆集被殲滅
|
|